媒体谈“官多兵少”:说好的减少领导职数呢?

23.06.2016  01:27
  

  人社部近日发布的《2015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公务员716.7万人。公务员队伍中“官与兵”比例失调是个大问题。如某省科技厅,按编制数,正厅级1人,副厅级8人,县处级44人,科级8人,科级以下21人,也就是说,全单位82人,科级以上61人,普通公务员只有21人。“什么叫官多兵少?这就是典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记者(6月21日《中国经济周刊》)。

  公报提到的716.7万人,仅指国家机关正儿八经的公务员的数量,还不包括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公共机构中“吃财政饭”的其他公职人员。如果把这些公职人员也算上,据专家透露,目前我国财政供养人员约5000万人。从我国13亿人口和接近8亿劳动人口的国情角度,单看716.7万这个数字,公务员的比例可能不算高,但全部公共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确实不低了。故我们在机构改革、减政放权中,不仅要防公务员队伍的持续膨胀,还要抑制全部财政供养人员的不断扩张。

  其中一个关键,是改变公务员队伍中“官多兵少”的问题。公务员队伍的人员配备应呈现“正金字塔”型。而“官多兵少”却表现为“倒金字塔”型,内设机构多,指挥岗位多,领导职数超配,在一线面向社会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人员却相对不足。机关单位如此“头重脚轻”,“指挥”者多,“打仗”者少,势必严重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很多时候我们指责一些行政部门办事拖拉,效率低下,可除了少数几个具体做事的普通公务员,其他人都是官,如何提升效率?

  “官多兵少”在造成十羊九牧、人浮于事的行政格局之时,还会造成可怕的浪费隐患和腐败隐患。比如媒体报道的某县人口仅7万多,竟有1正16副县长,副县长耗费的财政供养岂是其他普通公务员所能比拟的?有专家指出,“官多兵少”还会导致另一结果:真正服务于公众的公职人员少,而后勤人员即服务于公职人员这个群体自身的人员则太多。这无疑是本末倒置,是对财政的极大浪费。而且“官多”意味着特权多、权力寻租者多,势必大大增加腐败的隐患和反腐败的难度。

  对“官多兵少”的怪现状及其负能量,这些年并不缺舆论攻伐,却改观不大,原因何在?恐怕在于消化超配干部,或曰减少领导职数,一些地方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是“光打雷,不下雨”。2012年,十八大报告在阐述“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时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也是提升行政效率的必要手段。然而近四年时间过去,各地“减少领导职数”被执行得如何,到底有无效果?这些恐怕都不容乐观,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

  对公务员队伍“官多兵少”,甚至“有官无兵”“全员皆官”现象,有必要从顶层开始,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对封官许愿、因人设位、因官设职等用人现象及违规超配干部者,按照谁提拔谁负责的原则予以追责。还要制定公务员队伍的岗位配备比例、“官与兵”配备比例,如一些发达国家将一线窗口人员与后台人员最少控制在六四开,即一线窗口不少于60%。也要通过强而有力的监督检查程序,保障地方将减少领导职数、干部能上能下之类的中央要求落到实处。检察日报(何勇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