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官员升迁看PM2.5环保问责“一大步”

19.01.2015  13:08

  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指出,从今年起,各设区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的升迁挂钩。(1月18日新华社)

  为改善空气质量,浙江这次真是“蛮拼的”。根据浙江省政府规定,考核将对环境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分别打分,两类得分中较低分值作为评分结果。也就是说,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维护只要有一项没做好,领导干部的任免升迁就会受牵连,这种“取最低值”的考核标准,可谓十足严苛。

  在空气质量这种事关百姓生命健康的问题上“动真格”,浙江的做法令人称道。过去这几年,全国各地吃了不少雾霾灰霾的苦头:2013年1月雾霾四袭北京,逼出了一个响当当的热词“北京咳”;天津、河北等地更是出现过连续多日被重度灰霾笼罩,能见度不足1公里的恐怖场景,防毒面具卖得火热;全国被雾霾缠绕过的城市超百个,一些城市还动不动杀个雾霾“回马枪”,分分钟变雾都。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直观反映空气质量的PM2.5数值,一直牵动着公众的敏感神经,不时爆表的数据成为百姓心头之梗,不少人更是闻PM2.5色变。

  按理讲,PM2.5超标是老生常谈的公共话题,早就该解决。无奈环保问题向来是块硬骨头,纵使从中央到地方多次祭出整治重拳,灰霾问题依然还在靠“等风来”。譬如环保部早在2011年就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将PM2.5平均浓度限值纳入空气质量标准,并从2013年开始每月公布全国空气质量城市排名;各地方也频出新招限制PM2.5数值,如出台地方行政法规,加大财政投入,个别部门更是立下军令状,种种举措虽起到一定效果,但于“空气净化”而言依然是挠痒痒,起不到根本之效。

  环境政策有好的“初心”,却未能有好的“收获”,说到底还是执行落实不到位。对于重度污染企业,相关部门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态度,个别地方政府奉行“先污染后治理”、“前任领导抓政绩、后任领导再治理”等落后执政理念,片面追求GDP,大干快上搞项目,把环保、健康等概念丢一边。

  将PM2.5数值与领导干部升迁挂钩,实质上是将空气质量与领导干部政治生命连接,此举无疑将倒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拿出最大的决心、最行之有效的方案,对雾霾、灰霾“痛下狠手”,还将真正意义上让政府部门一把手“同呼吸,共责任”。领导干部不缺位,政府不失声,部门不推卸责任,企业才会直面问题,正视自身责任,一改以往“污染并沉默着”的态度。

  将PM2.5数值跟宏观GDP、就业和居民收入一样,成为考量官员政绩的标配,浙江的做法体现了对当下与未来的责任和担当。不过,考虑到官员升迁的敏感性,“挂钩”新政的执行须慎之又慎。首先,要进一步细化“挂钩”的执行方式,在死守PM2.5标准不动摇的前提下,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空气改善;其次,要保证该数值的真实性,谨防领导干部作假。PM2.5事关升迁命运,思路未能及时扭转的官员,很容易用老一套的“人情术”“后门术”替自己圆场。再次,灰霾问题向来不是一时一地可以处理的,需要其他省市联动,由此说来,“与升迁挂钩”的考核机制,不应局限于浙江一域。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站在我面前,我却因为灰霾看不清你。PM2.5与官员升迁挂钩,或能真正倒逼官员与公众“同呼吸”,迫使其用务实高效的作为,还大家一个干净的天空。 (唐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