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琳厝修复启用老工艺

17.11.2016  15:37

  

  双手握着一把木制墙板拍,不停地拍打墙面,对不平整处进行修饰和平整……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参与闽清宏琳厝修复工作的俞贤梅每天要重复做9个小时。由泰禾集团出资5000万元修复的全国最大单栋古民居宏琳厝修复工作已全面展开,其中夯土墙加固修缮进入试验阶段,这不仅让夯土墙这门老工艺重放光彩,更让宏琳厝修旧如旧,留住“乡愁”。

   老工艺派上用场

  昨日在宏琳厝看到,正在试验夯土墙工艺的是南侧一间厢房。

  61岁的俞贤梅是闽清县省璜镇太原村人,20多岁开始从事夯土墙,是这一行的老师傅。在试验阶段,他专门负责拍打墙面。

  一起施工的还有另外7人,有的调制土料,有的用木杵一上一下有节奏地夯土。多名师傅表示,俞贤梅在他们8人中资历最深。

  俞贤梅说,宏琳厝修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他们这老行当又有了用武之地。

  过去闽清居民住宅不少是土木结构,如今盖房屋都是砖石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再夯土墙,因此会这门手艺的人已越来越少。

  看到,夯土墙工艺复杂,需要四道工序——首先要取当地田里第二层的宝盖土,然后掺入石灰、粗砂、碎瓦片,调制备用土料,再分层夯实,墙面晾干后还要覆盖一层添加了糯米汤的黏土。这次,宏琳厝修复用的是版筑夯土墙,它以木板作模,内填黏土,层层用沉重的木杵夯实。

  版筑夯土墙是我国最早采用的构筑城墙的方法。福建土楼多采用版筑夯土墙这一古老的山区古建筑技术,异常坚固耐地震。

  验收后大面积推广

  “厢房试验施工大概月底可完工,随后由专家和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后,广泛运用在其他墙体修复上。”福建昌鑫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是入驻宏琳厝修复现场的3家施工单位之一,现场负责人林知利说,此前他们已在其他地方多次成功修复土墙。

  据介绍,夯土墙讲究就地取材,每个地方的土质差别很大,施工前需要试验。比如,土的夯实程度与含水率相关,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土料的含水量,是否加水和加水量的多少,要视土的原始含水量确定,水分偏少土墙夯不实,水分偏多则夯筑过后干缩裂缝较多。当土的含水量为最佳状态时,土的夯实效果最好,密实度最大。

  宏琳厝景区管委会主任黄文修说,始建于18世纪末的宏琳厝,共有大小厅堂35间、住房666间,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单栋建筑古民居。就像闽清的很多老房子一样,宏琳厝有很多夯土墙,在“尼伯特”台风中,三进大厅建筑总体保存尚好,但一些木构受损,两翼损毁较为严重,其中倒塌的墙有15堵,房间100多间。

  按计划,今年12月底前,完成倒塌建筑的残损夯土墩、木料及木构件清理工作,对裸露尚未倒塌的墙体进行抢救性保护,全部修复工作将在2019年12月31日前完成。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