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好学校:安溪县由义中学树人存仁,行事由义

03.09.2014  11:15

  安溪县由义中学地处安溪县剑斗镇福斗村,距离安溪县城58公里,离镇区后15公里,所在地海拔800米以上,属于边远山区学校。但就是这样一所不足200人规模的初中校,年年初中升学率达到100%,而且先后获得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泉州市“办学效益较好的农村初中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先进单位”“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先进单位”等荣誉,而且连续5年获得安溪县“初中毕业生升学指导工作先进单位”,连续4年获得安溪县“初中教育质量评估先进单位”称号。这缘于学校坚守“明德敬学,笃行日新”的校训,因地制宜闯出一条特色鲜明、有所成效的发展路子。

   一、深挖乡土德育元素,激发思想教育正能量

  由义中学招生片区共四个村,99%的人姓王,系开闽王的后代。当地群众有缅怀“开闽三王”的传统乡俗。学校利用这一德育元素,收集整理开闽三王治闽40年(公元 885年~925年)期间广施德政,造福百姓的事迹素材,通过广播、板报、校刊、集会等途径,分期分批介绍开闽三王治闽事例,引导学生缅怀先祖的丰功伟绩。仔细查找当地族谱,解说地名“由义”即遵循道义的由来,教育学生前人之所以把“刘地”改称为“由义”,旨在教育后世子孙饮水当思源,仗义不忘本。

  由义虽然偏居山区,但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并有“由义三十六景”等丰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学校及时将由义三十六景点进行提炼升华,渗透德育元素,引起学生与家长共鸣,引导学生经常到各处景点去感悟人生。比如,解说 “圣旨流芳运不穷”一景,教育学生要有节有孝;解说“分水二洋义路通” 一景,引导学生要义字当先;解说“福海慈航齐国公”一景,告诫学生要感恩图报等。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由义中学德育的重要措施。除了宏观上收集德育元素外,学校还积极从微观上挖掘德育元素。月星村有个小角落只有28户人家,村民自发禁赌,民风淳朴,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这人口稀少的小村落竟然培育出大学生50多人,这无疑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教育的重要素材。学校经常主动邀请放假回乡的大学生来校为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或者请该村落的学生家长代表在全校家长会上进行发言,勉励全体家长重视家庭教育,鞭策孩子勤奋读书、求学上进、奋发有为。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的原产地,由义中学招生片区也是剑斗镇重要产茶区之一。一年中的四季茶季是在家农民的重要农事与主活,学校按惯例要放好春、秋两季的“茶假”,让学生回家帮忙采茶与制茶。但特别布置一道作业,要求学生把在校所学的地方教材《安溪茶叶》所学知识带回去与家长探讨如何制作好茶,同时要在家里实践倒茶八分满、微笑敬茶、敬老爱幼、礼待客人等安溪传统奉茶习俗,并请家庭进行配合教育与监督,渗透茶安溪茶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每次参加茶季实践活动,言行举止都会发生不少转变,变得更加勤快、更加节俭、更加礼貌、更加客气了……

   二、创新家校联系方式,固本培源

  在教育工作中,学校发现很多问题学生的根源大多直接或间接来自家庭,要么家长期望过高,要么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对头,要么培养取向过于片面,要么放任自由,有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教孩子只关教师的事,父母的职责就只是挣钱供养,即使有心管教,不过就是做错事与成绩差时的打骂教育。

  为集约家长教育力量,学校将家长委员会、关工委、家长学校、老人协会等进行全面整合,成立由镇村领导、学校领导、学校校友等组成由义中学教育促进会,每学期初、期末两次定期座谈交流,不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一方面集中反馈群众意见,另一方面也表达学校的工作诉求,双方共同研讨并解决具体问题。教育促进会理事会进行分工,聘请现任的村书记、主任等村主干兼学校师德师风、教育质量监督员,加强学校政风行风的监督,利用社区外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取得家长的支持,学校也采取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家校联系措施,但这些努力其效果毕竟有限。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是孩子的学校,家长是孩子的老师”认识,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教育价值和定位教育目标已势在必行。学校经过集思广益,决定创办《家校通讯》小报,作为家校常规联系的重视补充渠道。《家校通讯》自2008年5月创办,除寒、暑假外,每月出版一期,至今持续出版64期。设置固定板块与非固定板块,固定板块有校长校长寄语、安全知识、家长须知、德育天地、习作园地等;非固定板块包括:开学初的控辍保学的教育引导,5月份的职校招生工作指导,期末的“致家长安全一封信”等。我们定期将《家校通讯》分发至每个家长手中,《家校通讯》成为许多家长的精神食粮。

   三、村校缔结共教民约,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过去,学校周边社会青年聚众闹事、骑摩托乱闯、恐吓敲诈等现象不少,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常常使学校、家长、学生担惊受怕。为改变这种状况,着力构建文明、安全、有序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清楚认识到,必须依靠社会力量,依靠群众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于是学校提出“联合小学,依靠村居,发动群众”的工作思路,成立由招生人大代表、社会贤达,本校领导、德育骨干,片区村干部、小学校长等组成的“由义教育社区创建平安学校工作理事会”,全面负责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协助学校教育管理。在理事会的共同努力下,出台了《由义教育社区创建“平安校园”村规民约(十条)》。十条村规民约也从校园治安出发,以法律为依托,侧重于对社会闲杂人员滋扰学校的行为和无视校纪校规的在校生进行严格约束,同时明确处理程序。条款经过反复磋商修改,最后挨家挨户分发。当群众看到盖有所在招生片区所有单位共14个鲜红公章的十条村规民约时感到十分惊奇,这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起一条无形的思想防线。以村规民约促进平安校园建设的做法,不但凝聚群众关爱学校、正视教育为难处境的目光,也极大地触动社区各界弘扬正气的意识和行动。此后,在学校的努力争取下,剑斗派出所由义警务室落户在学校传达室,这又为学校的平安建设构筑一条有形的防线。

  两条防线相结合,形成强大的震慑合力,困扰学校的社会青年滋扰校园的现象得到有效根除。2008年秋,离学校不到200米的小街上,开了一家隐秘的游戏机室,常有学生放学后去玩,得知此事后,理事会及时上报当地派出所,及时依法取缔了这家“”游戏机室。2007年一位初三学生不思学习、不守纪律、行为顽劣,理事会启动工作程序,形成通报文字抄送相关村委会,并责令由家长配合理事会管教半个月。在各方面的共同教育下,该学生痛改前非,初中顺利毕业并到职业学校进行后续学习,现在,他回乡务农,成为村里的制茶能手。校社联姻,缔结民约,成立理事会,共同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等探索,得到上级的肯定,《安溪教育信息》曾以巨大篇幅专刊介绍推荐学校的这一做法。

  “欲木之长,必固其本;欲水之长,必培其源。”如果说,创办《家校通讯》、强化家校联系是学校拓展德育视野、培育更肥沃的教育土壤理念长远规划的第一步,那么,“村规民约”是对社区现成资源的深挖细掘,那么再深一层思量,因为工作中我们意识到,资源的采掘是有限度的,如果不加以培育养护,那么有朝一日,资源会出现不可再生或者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