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区构建“二三四”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机制

04.09.2014  18:27
      近年来,晋安区妇联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争取支持,积极整合资源,实施两大项目,构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家庭尽责的“三位一体”关爱服务服务体系,深化四项措施的“二三四”关爱机制,切实为留守流动儿童办实事、办好事的。

      一、实施两大项目,关爱工作创特色         

      一是实施“中国预防拐卖项目(二期)福建省项目”。2011年始,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实施该项目。相继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校试点开展了各种形式持续、有效的“防拐”宣传教育活动,并获得成功,进而扩大活动参与面、留守流动儿童受惠面。近万名留守、流动儿童受益,增强了目标人群的自我防范能力,降低了拐卖风险,提高流动儿童及其家长的社会融入能力和生活技能水平,  提升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

      二是实施“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儿童保护服务体系与网络”项目。积极吸收国际、国内先进理念,在新店镇新秀社区实施该项目。同时发挥辖区共建学校、机关、部队和企事业资源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基层妇联组织为社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成长指导服务、家庭指导服务、困难救助服务和家长的实用技术培训服务,进一步维护儿童权益。

      二、构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关爱工作促成长

      一是建立学校主体的关爱载体。发挥学校教育服务资源优势,在留守流动儿童聚集校区建立    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256所,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为全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良好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依托中小学、家长学校开展“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将“双合格”活动与关爱流动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相结合,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晋东小学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这是福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二是建立社区(村)家庭教育关爱系统。依托社区(村)妇女之家设立10所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建立社区家庭关爱服务中心,创建“儿童友好家园”和“四点钟学校”,不断优化推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档案,广泛吸纳巾帼志愿者,组建“爱心妈妈”、“代理家长”队伍开展关爱活动,共同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对隔代监护无力、监护缺失等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主动介入,给予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关爱。举办特色家教公益活动,引导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正确教育孩子,优化家教环境。“防性侵防拐卖防毒品”公益讲座、“留守流动儿童消防夏令营”、“流动儿童魅力家长”亲子训练营、“邻里守望·情暖童心”留守流动儿童迎新春等活动,促进留守流动儿童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受到留守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欢迎。

      三是建立社会监管服务系统。发挥政府、群团组织及社会民间组织作用,整合资源,牵头组织包含公检法司、教育、卫生、团委、关工委、巾帼志愿服务队等组织机构在内的监管体系,形成妇联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以活动带动监管系统运转,共同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法律服务机构和妇联信访网络的作用,切实维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编印《妇女儿童防性侵手册》5万册,开展自护宣传。举办的“关爱流动留守妇女儿童·妇女儿童反邪防拐反性侵”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提高目标人群自卫意识。今年六一前夕,联合巾帼文明岗和女企联举办“放飞梦想·舞动六月”巾帼志愿助学圆梦活动,帮助28名流动儿童实现34个微心愿,为10名流动儿童提供“学平险”,为患病流动女童提供救助金5200元。发挥巾帼志愿者作用和新闻媒体作用,举办“共享蓝天平安成长”留守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7场,内容涵盖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科普、体能、艺术等知识,护航儿童发展,受惠儿童达300多人次,为暑期儿童安全成长提供社会层面的保障。

      三、深化四项措施,关爱工作求实效

      一是拓展春蕾计划。发挥典型示范效应,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加入爱心助学队伍中来。依托“春蕾计划”平台,设立了“金泉杯”助学活动,以巾帼志愿者付安忠女士的企业“金泉驾校”命名,举办了“金泉杯”“流动女童”助学仪式,为贫困女童累计提供了18万元助学金,294名女童受益,弘扬了传统文化和美德。金泉驾校也被评为福州市“春蕾计划特殊贡献奖”。同时组织发动女企业家和广大社会热心人士与流动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为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帮助。

      二是开展地域特色活动。发挥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优势,精心策划活动,丰富留守流动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巾帼文明岗开展岗企结对互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活动。“拗九节”感恩活动、“生态茶园亲子游”、“同在蓝天下城乡手拉手”、“地拳术夏令营”等活动,让流动儿童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提高留守流动儿童社会实践性、互动性、开发性和融入性,密切家庭亲情关系。

      三是提升志愿服务层次。利用高校和社会办学机构的师资、教学资源,提升活动“专业化”特色。组织志愿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社区、村开展开展自护教育、科普宣传、感恩教育、素质拓展等志愿服务活动及心理救援与服务,举办“防溺水及救生”知识、武术防身及防拐骗、防性侵、防毒知识讲座,扩大留守流动儿童知识的覆盖面,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度,不断开阔视野,为留守流动儿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四是实施“巾帼关爱行动”。从物质、技术、精神方面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妇女活动,进而惠及未成年人。在物质方面,开展“海峡姐妹情暖晋安”慰问活动,“心系残疾人关爱贫困母亲”主题慰问活动,慰问留守流动贫困妇女儿童和家庭。近三年累计慰问金达60多万元。开展“健康与我同行”关爱活动,今年为200多名外来务工妇女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服务,提高流动妇女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在劳动技能方面,开展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根据留守流动妇女需求,举办食用菌、中药材、蔬菜、柑橘、茶树栽培和家政服务、家庭旅游服务等培训班,提高农妇和流动妇女就业技能。在资金上,开展妇女小额贷款财政贴息活动,解决了留守流动妇女创业缺少资金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留守流动贫困家庭儿童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