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守艺人蔡起德:传统手工油纸灯笼坚守者

19.01.2016  12:07
城厢守艺人蔡起德:传统手工油纸灯笼坚守者 - 福建之窗
城厢守艺人蔡起德:传统手工油纸灯笼坚守者 - 福建之窗
来源: pt.fjsen.com

  东南网莆田1月19日讯(今日城厢 报道)灯笼在民间有象征吉祥美好、驱妖避邪、祛除百病的说法。油纸灯笼的做工精细,是民间一种雅俗共赏的实用工艺品,更是旧时老百姓过年、办喜事必不可少的用具。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的蔡起德夫妇对这种传统的油纸灯笼,有着一份坚守的情怀。

  年味渐浓,1月13日,东海镇东沙村,蔡起德夫妇刚好正在做油纸灯笼。蔡起德告诉笔者,这是在忙着赶制着一批预定的乔迁灯笼。老蔡告诉笔者,临近除夕、春节,各地喜事接二连三,这些天几乎天天加班制作,有时晚上做到下半夜一两点。采访中,他俩始终没有停歇过。

蔡起德在修剪双喜灯笼胚

  春节前后,是蔡起德夫妇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对于一位灯笼师傅来说,自己制作的灯笼成抢手货,有一种成就感。在他家的阁楼里,只见满屋都是各式各样的油纸灯笼,因为他家做的灯笼美观牢固,同时关注宗教与信仰,每年这时候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幕名而来,灯笼特别好卖。如很多地方的宫庙都上门求货,包括湄洲岛妈祖庙、上英宫、上兴宫等。一年下来,他们会制作三、四千个灯笼。

  蔡起德说:“一般年底12月份销量最大,这时候有结婚、房屋下桩、封顶、乔迁,还有正月妈祖出游的妈祖灯、菩萨灯,元宵各个宫庙使用的油纸灯笼。我们制作的‘天地灯’挂一整年都不会坏,很多人来买,都忙不过来。”

  邻居老蔡接过话茬,自己就住这隔壁,每年农历11月开始,这里会排长龙,他们连饭都没空吃。

  今年63岁的蔡起德八岁起就开始跟父亲学做红灯笼,他家从祖辈开始做油纸灯笼,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了。他的爷爷和父亲曾是有名的油纸灯笼师傅,一辈子与灯笼打交道。他说,父亲是第二代,自己是第三代,制作灯笼已有38年的工龄。他坦言,自己掌握了莆田古式各式灯笼的油纸制法,熟知工艺流程,了解各个各个灯式、各个图案、不同色彩的文化内涵,以及制作过程的各个关键秘诀、特殊配方和火候时机。经过不断地探索,他的油纸灯笼制法自成体系,从天地灯、宫庙灯、宜居灯到结婚灯、寿灯、照明灯,都有不同的设计与故事。他说,油纸灯笼应用于莆田传统民俗各个方面,不同场合使用不同制式不同内涵的油纸灯,规制着严格的礼制内容,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

双喜灯

  据蔡起德介绍,这种纯手工的莆田古式的油纸灯笼,代表莆田地方传统民俗整体礼制规范和特殊文化内涵,极具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但制作过程繁锁。他说,首先要购买灯笼的竹坯,进行修整,再贴上烤焙纸,刷上一层面粉糊。然后,按照顾客的要求,在晾干的的灯胚烤焙纸上描画,还需要涂刷一层桐油,让整对灯笼看起来有光泽、亮度,更加牢固。最后,安装灯脚,即将小圆木片灯脚上的铁丝从灯笼的底部拉穿过顶部,加上铁丝、插蜡烛的灯台、提手的小竹棍。他表示,做这种传统纸灯繁锁而且钱赚的不多,现在做的人越来越少了,不过这份祖辈留下来的传统手艺不想在他们手上断了,所以他和妻子会默默坚守着这项象征吉祥的传统手工艺,并把它传给下一代。

  提起油纸灯笼工艺的传承,蔡起德露出淡淡的忧愁:“以前做的人挺多,这一带有七、八户做灯,现在只剩我一家做灯了。祖先留下的传统,要是在我们手上断了不好,也不想断,也怕人家没地方买。还好,这个项目已申报市级非遗,我家里外孙等晚辈也能制作了。”

  望着老蔡精心制作的油纸灯笼,希望这一个个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点亮人们新一年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