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福建一直在路上

13.11.2014  11:58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福建一直在路上

  ——我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实践和经验  

  日前,在三都镇养殖基地内,宁德水技站大黄鱼养殖专家向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颜凑 摄

  “各级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群众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

  时光回溯,2001年8月24日,在全省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习近平如是说。言语之间,字字情深,饱含牵挂。

  秉持民生至上的执政情怀,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并亲力亲为。此后,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牢牢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持之以恒、接力传承,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福建给出亮丽答案——

  生猪瘦肉精检出率由2000年前的70%下降到目前的零检出;蔬菜农药残留抽检超标率由2000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2.6%;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超标率由2000年的30%下降到目前的1%;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97.4%,比“十一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民生至上——

  坚守一份情怀,为全省人民编织食品安全大网

  新世纪之初,百姓餐桌开始面临新问题,我省也不例外。

  不断加速的工业化污染了水源和耕地,一些农副产品、食品中有害残留物增加,食品在加工、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制售有害食品等不法行为屡禁不止。

  2001年2月,新华社接连播发两条反映外省餐桌污染的报道。时任省长习近平阅后,敏锐觉察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关系我省农产品能否扩大国内外市场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场声势浩大的食品放心工程建设战役随之打响,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同2004年起全国每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相比,福建整整提前了三年。”参与并见证了当年全过程的省食安办原主任钟安平说,“餐桌污染是世界性的难题,欧盟也不过到了2002年才制定食品安全的基本法令。

  2001年8月24日召开的全省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会议,是第一次全省性工作会议,提出了治理工作的阶段性目标:用三年时间在全省23个城市基本消除主要食品的餐桌污染,用五年时间在全省基本消除主要食品的餐桌污染。

  会上,习近平斩钉截铁地说道:“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食物消费环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餐桌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着失职。

  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能否让百姓吃上放心食品,依然是习近平最记挂的事情之一。如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就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循着习近平的多次指示精神,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将治理餐桌污染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省委书记尤权一再强调,民生是立省之本,是各项工作的落脚点和检验标准,要下大决心解决好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

  在不同场合,尤权与省长苏树林都对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4月2日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尤权说,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实施群防群治,把我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年初,苏树林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和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正因这份坚守,治理餐桌污染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2002年6月,省政府印发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十五”计划,福建首次以五年计划的方式明确相关治理目标和建设任务,全力推进。

  2006年11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布,再接再厉。

  2014年7月,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印发,明确提出,到2016年底,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十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治理餐桌污染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下达工作方案,并纳入绩效考评体系。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省延续时间最长的为民办实事项目。

   协作共治——

  探索一种机制,综合性、系统性根治餐桌污染

  在时任省长习近平的倡导下,福建治理餐桌污染不仅提出时间最早,而且探索建立了一套有序、有力、有效的治理机制,堪为典范。

  2001年,时任省长习近平曾指出:目前我省涉及食品污染的商品种类繁多,治理工作涉及的部门多,要采取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根治。

  “‘治理’二字,更加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有完善的综合协调机制和治理体系与之相配套。”钟安平说,10多年前就能提出明确综合治理的路径和机制,殊为不易。

  当年,省政府即建立由23个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2005年,改设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市县层面亦成立相应机构,由各级政府领导亲自挂帅。不论是各级联席会议还是食安委,都将办公室设在拥有经济综合管理职能的经贸部门内。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福建顺时应势,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作出调整,组建新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将省级综合协调机构省食安办改挂靠在综合性更强的省政府办公厅内。

  这样的机制,有效整合了行政管理资源,奠定了部门协作治理的制度基础。由此,福建基本形成了涵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标准认证、质量检测、法治保障、组织实施、社会监督、健康消费八大体系,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全方位监管治理体系。

  最新出台的三年行动方案,将八大体系延伸为十大体系,即食品生产加工体系和食品安全市场流通体系、监管体系、标准认证体系、风险防控体系、应急处置体系、信用体系、宣传教育体系、社会共治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内涵进一步拓展。

  强有力的机制,带来治理工作大踏步的突破——

  率先全部由财政拨款检测产销环节瘦肉精,并建立定点屠宰、销售一条龙信息网络平台;

  率先将饮用水纳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畴,在全国最早完成水源保护区建设;

  率先成功推行“农改超”,让生鲜食品进超市,来源可追溯;

  ……

  “2008年,全省生猪瘦肉精抽检8万例,占农业部在全国30多万例抽检总数的四分之一,可见我省检测数量之大。”钟安平说,原先一头猪八个部门管不住,现在不仅管得住,而且还管得好。

  食品放心工程建设需要部门协作,更需要社会合力。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推动了行业安全自律不断提升。自2006年以来,长乐76家养鳗场联合成立鳗鱼协会服务中心,对鳗药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配送和统一使用,引导养鳗场正确用药、适量用药,既把养鳗的用药支出降低了一半,又提高了鳗鱼质量,市场上供不应求,成功开拓了韩国、欧美等出口市场。

  作为全省首个食品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石狮市食品流通协会建立了岗前培训、诚信示范、消费警示、主动召回、信息联络等五项自律制度,同时组成督查组,建立“索票索证、进货台账”制度。

  群众也成为餐桌污染共治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仅卫生、质监、食药监三部门在全省聘请的乡镇、街道基层兼职协管员就有约7000人。全省各级财政部门都建立了群众举报奖励机制,将奖励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全程监管——

  覆盖一根链条,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保障

  11月3日,家住福州市鼓楼区乌山路的刘阿姨和往常一样,到永辉超市黎明店买菜。现在,她养成了一个习惯,买菜前,先抬头望一眼蔬菜货架上的公示牌。

  “只要公示牌上对应的农残检测试纸是深蓝色,就说明菜上没有农药残余,家人吃着安心。”刘阿姨说。

  食品从田头到餐桌,超市是重要一环。在“农改超”中一路成长起来的永辉超市,一直是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参与者。

  “农改超”,直接催生永辉建立起全国最早的农超对接模式,实行生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基地直采,超市有严格的生产标准,能够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同时,降低了流通环节造成食品二次污染的可能性。”永辉超市副总裁翁海辉说,永辉还建立了生鲜产品的快速抽检机制,每天固定抽检16种蔬菜、16种水果和11种水产品。

  按照时任省长习近平提出的“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卫生质量控制”的要求,十几年来,福建餐桌污染治理始终突出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围绕五类产品(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一个行业(餐饮业),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覆盖污染治理、安全监管,既关注产,又重视管。

  种养环节处在链条源头。“牛奶要安全,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牧场管控是基础。”长富乳品公司董事长蔡永康说,长富牧场内,每一头牛都有独立编号,建有详细的健康、生产档案;在饲料管理上,长富改抽检为每批必检,确保饲料安全。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又为源头安全提供了保障。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立80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17个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累计2399个农产品、1045个水产品获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

  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提高生产加工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为食品安全再上一道安全锁。

  “没有质量安全的生产,就是败家子行为。”紫山集团董事长洪长水说,紫山严格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原辅材料及最终产品都要经品管部检验确认,不合格的不准进厂、出厂。

  厦门银鹭食品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PET无菌冷灌装食品饮料生产线,采用瞬间高温灭菌工艺,既最大限度保留了营养成分和新鲜美味,又确保了产品的安全可靠。

  条形码一扫,便知食品从哪来、到哪去。早在2007年,福建就于全国率先开展肉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自2011年起,可追溯体系建设又连续3年被纳入治理餐桌污染的重点项目,现已初步实现“流向可追、来源可溯、质量可靠”。通过流通环节的溯源倒查机制,食品安全又增加了一道关口。

  宁德夏威食品有限公司养殖的每一条黄瓜鱼,就挂着一张“身份证”,即追溯码标签,通过它,就可以查到生产企业等信息。“在主管部门和企业内部,甚至可以追溯到鱼的网箱养殖记录,保证了品质的可靠。”公司总经理蔡述秋说。

  我省还从质量检测、联动执法等方面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不留死角。全省在9个设区市城区和64个县(市、区)设立了风险监测点,开展食品污染物、有害因素及致病菌监测。十几年来,查处违法行为超过17万起,查获不合格食品近3万吨,对违法者绝不姑息。

  作为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均为优良的省份,当前,在国务院的支持下,福建正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也迎来了餐桌污染治理的新机遇。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生态美、环境好,才会有百姓的餐桌好。由生态建设入手,治理餐桌污染直指问题本源,正契合当年习近平提出的根治目标。

  “人民所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焦点,人民群众不放心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我们过失的所在。”2001年8月,在就餐桌污染治理问题接受央视专访时,习近平铿锵有力的话语,将“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永久镌刻在闽山闽水间。

  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从最普通的餐桌做起,于细微处见真情。

  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福建一直在路上。

  作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宁德市蕉城区成为我省大黄鱼养殖品种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试点。该区坚持溯源管理,加强抽检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推广健康示范养殖,每条大黄鱼都配上“身份证”,追溯码信息涵盖了苗种、养殖、加工、流通等全过程。(福建日报记者 谢贤伟)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
福建沙县:移风易俗引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泽乡村
  为破除陈规陋习,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单行本出版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习近平同志2022年文明
守的是人民的心
  人民至上。文明
“三位一体”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答卷”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是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