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城市的文化基因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为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古厝》一书撰写了序言。在2019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来临之际,重新发表习近平同志这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文章,对于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保护好自然遗产,对于在全党、全民中大力倡导热爱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怀,对于我们更好传承文明、增强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新华社2019年6月8日电)
众所周知,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保护文物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只有守住文物这一城市的文化基因,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守住城市文化基因,就要增强责任意识,延续文化之脉。习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根脉,明确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史,文物是再现辉煌历史的活化石,就福建而言,闽越文化、闽台文化、船政文化、朱子文化、坊巷文化、武夷文化、海丝文化等灿若星辰,熠熠生辉;就闽越文化的发祥地福州而言,海滨邹鲁的“脉”在鼓楼,东南洙泗的“脉”在鼓楼,在2014年福州市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中,鼓楼一共有32处文物入选,占到总数的40%。保护好这么多的文物、这么多的古建筑,就是延续福州文化的“脉”,就是保存我们鼓楼的“历史记忆”。因此,要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系列论述和《福州古厝序》精神,增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自觉履行职责,做到在发展经济、建设城市中把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名城文脉作为重要责任。
守住城市文化基因,就要科学规划管理,留住文化之根。如今,许多城区推行将城市有机更新与文物保护利用结合起来,在这些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如何做到修旧如旧,做到留文、留白、留魂,而不是单纯地拆掉真古董、再塑假古董,更需要执政者深入思考。要强化人本意识。文保工作常常和和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在一起,多多少少涉及征迁、拆违,难免会触及到一些群众的利益,我们要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让老百姓在“润物细无声”中看到老城区的“凤凰涅槃”,享受到文保工作带来的普惠性成果。要坚持科学规划。“拆旧建新”、“破坏性修复”都不是保护文物,只有高水平做好规划设计,把握好城市时尚度与地域协调性,才能真正留住文化之根,让百姓记得住乡愁。要深入挖掘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文保工作必须植根于历史文化,特别是注意吸收传统建筑的精髓,努力挖掘每个街区、每条小街巷的记忆,做到“一街一方案、一街一特色”,凸显每条街巷、每个片区人文和景观元素,彰显历史文化、展现城市元素,这样,才能在“内外兼修”中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城市名片”,彰显城市的独特品位。
守住文化基因,就要健全机制保障,彰显文化之魂。文化的“魂”,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教育人民、服务发展的正能量上。文保部门特别是文体旅机构、园林机构、建设机构等相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文物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要下大力气保护修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财力投入,尽快开始对受损严重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工作;要及时对未定级文物挂牌,提醒开发商等注意到这是“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进一步调查摸清底数,着力保护修复,努力在保持文物历史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中;要拓宽开发利用视野,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让文化、文物、旅游有机融合,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可持续良性发展;要创新文保体制机制,加强文保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借鉴故宫文创等“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做法和文物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的新机制,广泛动员群众,吸引社会资金,形成文物保护“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支持”的生动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发展繁荣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让宝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我们就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深沉的文化力量。(鼓楼文明办 古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