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法院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侧记

20.08.2016  14:36
  宁德,向西是山脉,千年农耕文化,面临现代化转型的挑战;向东是大海,蓝色经济潜能无限,伺机风生水起。

  好山好水的宁德,经济起步却晚,一度成为典型的贫困地区。在发扬“弱鸟先飞”精神,脱贫致富的征途上,宁德市两级法院立足自身职能,主动摆进“大扶贫格局”,以“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为起点,自去年8月,将“赤溪模式”这一“盆景”向外培植。随后,从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到9个基层法院,分别制定了司法助力精准扶贫的方案,悄然间,“盆景”变“绿洲”。

  海上维权 助力渔村扶贫

  谷雨过后,海角晴空,福鼎市嵛山岛不负“全国十大最美海岛”的盛名,迎来新一轮旅游旺季。小旅馆、小饭店生意红火,为岛上居民脱贫致富创造了许多机遇。

  然而,去年五一,全年最盛的旅游季,嵛山岛却被迫封闭。

   “当时岛上一起纠纷闹得比较凶,出于各方面考虑,只好暂时不对外开放。”福鼎法院太姥山法庭庭长朱建忠说。

  某晚,几位外地游客一时兴起,放飞了6盏孔明灯。不久,岛上一座渔具棚突发大火,几位村民赖以生存的渔具毁了,怒火中烧的村民将游客团团围住,不让其离岛。相关材料移送到太姥山法庭后,朱建忠立即乘船,上岛办案。

  “一边是游客急着回家,一边是村民不肯放人,形势胶着,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今后岛上旅游的开发,最终影响当地脱贫致富。”朱建忠点明要害。

  了解案情后,朱建忠告知双方诉讼风险,促使双方达成协议,村民获得17.8万元补偿。随后,岛屿恢复宁静,又向前来寻找世外桃源的游客张开了双臂。

  这只是福鼎法院将司法助力精准扶贫向周边“移植”的一段剪影。

  早在30年前,福鼎赤溪村从一个穷山村向“旅游聚宝盆”华丽转身,使其荣膺“中国扶贫第一村”。在这段扶贫攻坚战中,福鼎法院能动司法,提前介入公路建设、征地补偿等项目,依靠法制宣传和走访沟通,解开村民的诸多困惑,铺平了赤溪的发展之路,推动一个个项目落地开花。

  近年来,该院以赤溪为范本,广泛推行“四入村居”工作模式,让法官走村入户,解纠纷、查案情、听民意、助发展,将司法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村居。很快,宁德中院出台《司法助力精准扶贫脱贫的实施意见》,推动这种做法进一步辐射到全市其他乡镇。

  林间解纷 推动山区脱贫

  走进寿宁县凤阳村,一垄垄大棚从山脚向上延展。漫山遍野的晚熟葡萄,年产量4000吨,年产值7000万元,寄托着许多贫苦农民的生计。

   去年初,暴雨冲垮了果农自建的泥坝。老龚前往自家葡萄园的路被截断,改从老叶的地盘绕行,损坏了葡萄苗,双方先是口角,进而打了起来。得知此事,寿宁法院驻村干部张清从中做思想工作,促使双方重归于好。

   作为寿宁法院挂点乡村开展无讼共建活动的成员之一,张清从2015年7月起,和其他法官一同走出法庭,将司法职能延伸,从源头上化解纠纷,减轻群众诉累,不让纠纷阻碍农业生产。

   长期和农民打交道,让张清意识到,不解决基础设施这一根本问题,此类纠纷随时可能重演。于是,在寿宁法院的牵头下,相关单位纷纷加入,先后为村里建了一条260米的水泥路和一条1公里的水渠,起到了防洪、灌溉、方便采摘运输的多项作用。

  “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哪儿都能看到这些法官。像咱们一样,挽着裤腿,顶着烈日,为咱们办了很多实事。”老龚竖起大拇指。

  近些年,在“移植”赤溪模式的过程中,寿宁法院基于山区县自身的特点,针对如何给群众提供家门口服务下足了功夫。通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突破空间地域限制,打造“智慧型”法院,让群众通过手机、电脑,即可了解法院工作动态,进行在线咨询等,替群众免去舟车劳顿的辛苦,也减少一大笔路费开销。

  而在毗邻寿宁的周宁县,一个同样靠山吃山的小乡村——赤岩村,另一种司法助力精准扶贫的模式正在启动。

  去年,为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周宁法院成立首个村级巡回法庭,由联络员驻点对接村民。在聘用联络员时,特别从贫困户中选出了小谢,每月给予一定补贴。左脚伤残的小谢虽不能劳作,但精通当地风土人情,帮助解决了不少小纠纷,遇到比较专业的难题,则会请法官前去办案。

  “本村5300多人,主要靠水稻、茶叶为生,生产过程时有矛盾发生。法院聘用小谢是一种扶贫,而让他对接法官,帮助更多村民化解矛盾,安心投入生产,则发挥了更广泛的扶贫作用。”赤岩村村委主任周育岩对此赞不绝口。

  山海联动 加速农民致富

  立夏前夕,福安市赛岐镇上,以阿德为代表的一群农民载歌载舞,前来赛岐法庭,感谢法官保护了他们的权益。

  2012年,在贫困线上挣扎的阿德见亲戚靠太子参发家致富,就辞去学校的工作,筹了20万元开始种太子参。谁知,和其他农民一起,被某牌除草剂的推销员所骗,导致太子参成片枯死。无奈,187户农民联名到法庭起诉。

   鉴于人多又情绪激动,赛岐法庭迎难而上,一面引导农民理性维权,一面加强对企业的释法析理,最终促成由被告补偿原告157.9万元。

   如何让精准扶贫的“盆景”也能在福安扎根?除了重点疏导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纠纷,福安法院还考虑到当地是工业重点区域,存在山土、水体排污的问题,借助法律的威慑力,严惩破坏农民生存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预防更多生态污染,避免造成更大意义上的贫困。

   和福安一样,蕉城区法院在嫁接“盆景”时,结合了山区和渔村的生产周期,分析案件特点,适时开展普法,从源头掐灭纠纷。

  “有个案子,两家人养鱼好不容易赚钱了,可因为几句口角,打到头破血流。治病花钱不说,这官司打下来,鱼虾无人照顾,收成少了,又一夜返贫。”渔排上,蕉城法院海上巡回法庭的法官正在定期宣讲。

   “法官不仅办案,还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渔民老周表示。

   如今,宁德法院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提前介入整村搬迁等重大扶贫开发项目,宣传法律法规,为群众答疑解惑。两年来,严厉打击了一批涉及惠农扶贫的职务犯罪,涉案资金144.1万元,确保了扶贫项目的稳步推进。

   “山有山的做法,海有海的策略,山海呼应,相互联动。我们希望把精准扶贫作为法院司法为民、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结合现实农村状况,不断梳理贫困地区的短板,努力做到扶贫开发到哪里,法院服务保障就跟到哪里。不让有理的当事人因贫穷打不起官司,也不让群众因打官司陷入贫穷,最终达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目的。”宁德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罗雄表示。 来源:福建长安网 责任编辑: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