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鼓足干劲真扶贫、扶真贫 扶出安居乐业喜成效
山海欢歌的闽东,扶贫,为民所得、为民所享、为民所乐。
真扶贫、扶真贫,一曲闽东脱贫致富曲唱得响亮——
挺拔整齐的楼房掩映其中,宽敞平整的道路通到家家户户,三三两两的村民闲暇之余有所娱乐……一幅幅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在闽东山水间徐徐展开。
历经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解决温饱为基本任务、上个世纪90年代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工作主线、新世纪以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三个阶段的攻坚拼搏,闽东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现有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302元。
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任务、新挑战,我市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在工作中,做到精准对象、精准目标、精准内容、精准措施、精准机制、精准验收的“六精准”;在方法上,做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相结合,与农村科技、文化、教育普及相结合,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广全民健康低成本“海云工程”相结合,与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的“六结合”,扎实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造福安居,一家都不能少
“20年前,我觉得柏洋这个地方‘完了’。”谈起自己以前的看法,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村民禅吓九现在仍然觉得有些好笑。
现年48岁的禅吓九,18岁那年独自背井离乡远赴山西打拼,一走就是10年。十年间,他在山西组建了美满的家庭,但唯一放不下的是对家乡的牵挂。
因为这份日夜的牵挂,禅吓九在10年后第一次回到家乡,也正是这份日思夜想,禅吓九又激动又失望。
激动,人之常情;但失望,却是因为这10年里,家乡仍旧穷困破败。
直到2000年,高速公路从村口穿过就像给了这个村子一剂强心针,一年一个样。2002年,禅吓九举家搬回柏洋,开始了家乡的新生活。
家住三层楼,出门见高速;村前有企业,村后建公园。这就是禅吓九和其他柏洋村村民现如今的生活,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像这样得益于造福工程崛起的新村、畅享新生活的村民,在闽东不胜枚举。
日前,在柘荣县英山乡荣华厝造福工程现场,十几户村民正在各自的新房里挥铲拌浆、砌墙上砖。“建房用地由乡政府免费提供,另外还有各类补贴,年底前我们就能搬进新房,可比原来住在地灾点好太多了!”看着刚建起的三层半小洋楼,荣华厝村民叶国游很是满意。
今年,英山至柘荣城关的“田南公路”建设被摆上全县“镇镇有干线”项目议程,英山与城关仅相距10多公里。为加大乡镇的聚集度,该乡将原来筹建办公楼的100多万元全部用来征地,免费为造福工程搬迁户提供建房用地,惠及石古坑、荣华厝、田头坑等村地灾点群众180多人。
从最初的以“分散搬迁”“插花安置”,到解决“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等“老大难”问题,再到新世纪开始实施“整村搬迁、集镇安置”,我市造福工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20余年。
20余年来,累计完成搬迁33万人,特别是2008年以来,搬迁进度进一步加快,平均每年搬迁2万人,建成造福工程新村(新社区)600多个,近25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整村搬迁。
成效显著,但仍须再加一把劲儿。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14.5万低收入人口全部稳定脱贫,我市明确市本级每年安排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新增部分8%,2014-2017年每年统筹1-2亿元、2018-2020年每年统筹2-3亿元,全力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社会发展,争取到2020年,全市450个贫困建制村整体改变面貌,120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基本完成整体搬迁。
改善民生,一户都不能少
一条全长20.5公里的牙赤路(霞浦牙城至福鼎赤溪),将在7月中旬正式通车。半个月后,通过这条扶贫开发路、山海结合路、创业致富路,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到沈海高速牙城互通口仅需20分钟,将大大提升环太姥山旅游大格局,加快赤溪融入沿海较发达经济圈。
随着山门不断打开,依托旅游产业发展,赤溪村民办起“农家乐”、开小超市、养鱼、种苗木……多种增收,不亦乐乎,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74元。
要致富先修路。曾经的宁德拥有着“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边。铁路沾点边,坐车一路颠”的历史,1989年时任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披荆斩棘”3次深入寿宁下党调研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交通闭塞给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闽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要把交通解决好”。
30多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
今天的宁德,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水泥公路里程达3200多公里,实现了农村道路“村村通”,2100多个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客车”。
今天的宁德,长达216公里的104国道纵贯全境;温福高速铁路和福宁、罗宁、宁武高速公路连接南北、拓展腹地;衢宁铁路(宁德段)即将正式动工,
今天的宁德,还有7条高速公路在建,年内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到基本适应再向适度超前的梯次转变,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已拉开框架、初见成效。
行路、吃水、用电……这些事关百姓生活的“小事”,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却是能否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制约因素。为扶持贫困村加快脱贫,2013年9月,市委专门召开三届九次全会,部署扶贫开发工作,落实“大手牵小手、一起往前走”工作思路,由蕉城、福安、福鼎、东侨分别对口帮扶屏南、周宁、寿宁、柘荣,2014-2017年每年安排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1-2%,2018-2020年每年安排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2-3%,支持联系县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善政莫大于惠民生。从2002年开始,我市已经连续实施了4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前3轮整村推进扶贫完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修复)400多处,解决农村2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800多个村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同时,我市农村医保、大病统筹实现全覆盖,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已累计建设项目点1034个,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以上行政村。
产业脱贫,一个都不能少
以项目夯实基础,以项目积蓄力量,以项目增强后劲。“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宁德,要“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于是,35.87万农户在“古田银耳”“坦洋工夫”“柘荣太子参”“福鼎白茶”“屏南老酒”等57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影响下,正积极夯实路基,延伸拓展。
来自四川自贡的阮志彬未曾想到,两年前听说的“古田银耳”,如今却成为他奔走在小康路上的自信和力量。
“这里的生意好得很!”6月25日临近中午,在古田县吉巷乡渭洋村的鼎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内,阮志彬正在加工厂里清洗刚采摘下来的银耳。两年前,他从老乡口中得知,在古田从事银耳生产加工是条致富的好路子,于是他和其他100多位四川老乡不远千里,到古田扎根圆梦。
在吉巷乡,各类大小食用菌加工企业有20多家,而阮志彬所在的企业每月可提供约6000元的工资,并为其提供住宿。渭洋村村民主任陈锡运介绍,通过“政府引导、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农户自建、银行助资、企业帮扶”的方式,村民人均纯收入可达2万余元,为古田县增加农民和村财收入的“两增收”提供了样本。
2014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古田县,以农民人均纯收入12103元,位居全市首位。
项目扶贫激活内生动力,产业发展支撑脱贫致富。
周宁县泗桥乡溪口村因12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而“穷”出了名,而如今因地制宜发展峡谷漂流、水上乐园等旅游项目。村民开始改变思路,琢磨着如何敞开家门,谋划家门口就业。
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特别是近年来,立足茶叶、食用菌、水产等传统产业优势,坚持在全市培育形成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234个现代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点、30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市80%的建制村,带动90%的农业人口实现增收。
农村的全面小康,是关键也是难点。没有农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市全面小康。
历史选择了闽东,当闽东这只“弱鸟”的羽翼日渐丰满,脱贫致富的愿望越来越真切,闽东儿女定能携手打赢这场持久的攻坚战。(记者 叶陈芬 郑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