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多措并举助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

07.12.2015  00:28

   畲族妇女采摘刺葡萄

   畲族妇女采摘刺葡萄 畲族妇女采茶忙

   上金贝村新村面貌

   宁德网消息(记者 黄雪雪) 一种信念,几代人默默坚守;一个村庄,三十载华丽变迁。赤溪,曾经的偏远畲村,三十年前拉开了全国扶贫攻坚的序幕,三十年后获得了总书记的夸赞。赤溪畲族村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扶贫开发历程,是宁德市少数民族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为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宁德市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在宁工作期间提出的“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的指示精神,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村寨,传承特色文化,为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挂钩帮扶 增强民族乡村“造血功能”

  “要提倡有关单位与畲族贫困地区重点挂钩的扶贫方法”,这是习总书记在宁工作时倡导和推动的一种工作方法。1989年1月,在宁德地区民委第七次委员(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特地列举了福安县民委挂钩扶贫过洋村种植巨峰葡萄脱贫致富的经验。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后,宁德市成规模挂钩帮扶民族乡村工作上世纪90年代全面展开。1998年,省委、省政府安排省直单位和沿海发达县(市、区)挂钩民族乡,宁德市9个民族乡全部列入挂钩帮扶范围,并持续至今。2012年,省里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对挂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给予民族乡财政转移支付支持。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也安排市领导挂钩民族乡、市民族工作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挂钩民族村;部分县(市、区)或安排领导挂村,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民族村,共同促进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开展挂钩帮扶工作以来,建设完善了一批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搬迁安置了一批偏远山村少数民族群众,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实践证明,挂钩帮扶是推动民族乡村加快发展、增强民族乡村“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