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30年扶贫攻坚换新颜

25.11.2015  18:17

  宁德,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人口340万。过去,由于交通极为不便,人们一说起这,脑海中往往只有五个字:老、少、边、岛、贫。

  作为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曾经因经济落后而被称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

  30年来,宁德始终以坚韧的精神“拔穷根,挪穷窝”,从培育“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脱贫精神到统筹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从加强脱贫一线的核心力量到整合资源形成社会合力,书写出“至贫能富”的追赶样本——按照国定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如今的11.3万人,农民人年均可支配收入从300多元增至1.13万元。

  如今的宁德,铁路、公路、海路四通八达;村庄秀美、民生殷实、乡邻和睦,正将贫困落后翻页为历史。

   新家园 山民下山船民上岸

  地无三尺平。交通曾是宁德发展最大的瓶颈,去省会福州原先要花4个多小时,如今经高速公路仅需1小时。驱车行驶在寿宁县下党乡修竹溪畔的水泥公路上,路边可见溪水潺潺,沿溪而建的民居白墙青瓦,整洁清爽。而在1988年,下党乡还是闽东地区4个不通公路乡之一。

  历史上“逐山林而居”的畲族是闽东的困难群体,畲族群众对“困于山中、因路而穷”的感受尤为深切。福鼎市柏洋畲族村,30年前70%村民散居在不通水电路的自然村。利用福建省扶贫搬迁的“造福工程”契机,柏洋村从山上迁到平地,通水、通电、通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如今漫步柏洋,家家门口绿树红花,有如公园,村里还建起敬老院、幼儿园、文化中心。

  同样受益于“造福工程”,霍童溪畔的九都镇九仙畲族村旧貌换新颜。28年前,一场泥石流致全村31人遇难,村民钟郑英失去了10位亲人。1988年钟郑英一家搬到如今的新村安顿,刚开始全家四口人一年才收10担粮。如今两个孩子都已成家,家里电视、冰箱一应俱全。

  “全镇还有六七个偏远自然村需要搬迁,我们计划5年内完成。”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九都镇党委书记陈良生说。

  “以船为家、海上漂泊”的连家船民,是闽东另一个困难群体。他们常年踡缩在船上狭小空间,腿弯曲变形,被人称为“曲蹄”,受尽歧视。山民下山的同时,连家船民也陆续上岸。2013年,溪邳村最后一批船民上岸定居。

  至此,宁德市2.5万连家船民已全部实现上岸定居梦,海上漂泊终成闽东连家船民往事。

  “小时候住在海上,特别是台风天,海浪翻滚,小船像一片落叶,特别无助。”福安市溪邳村村民江松彬,14岁时随父母上岸定居,成为村里较早一批大学生,后回村养殖海产,如今家里盖了三层小楼,年收入近10万元。

  30年前,渴望摆脱贫困的闽东人有三大愿望:修建温州到福州沿海铁路、开发三都澳50万吨良港、建设中心城市。

  如今,“闽东老少边,公路绕山边。铁路沾点边,坐车一路颠”的苦楚已成历史:104国道纵贯全境,福宁、罗宁、宁武高速公路连接南北、拓展腹地,100%的行政村通上水泥路,农村水泥公路达3200公里,年内实现“县县通高速”;温福铁路、合福高铁相继开通,衢宁铁路宁德段正式开工;沙埕、三沙、漳湾等港口建设紧锣密鼓。宁德的交通设施实现了从严重滞后到基本适应再向适度超前的梯次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