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法院:“送达背书” 全程留痕

10.04.2017  22:08
  面对法律文书送达难,近年来,宁化县法院下足功夫,创新送达三大制度,送达成功率提高了25%,15%的案件做到了当日送达,各类案件平均审限缩短19天。

  分组“快递员

  节约诉讼成本

  今年1月,宁化县法院出台《关于民商事案件诉讼文书送达的暂行规定》,抽调5名法警、5名辅警和1名书记员组成“送达组”,专门负责送达工作。根据该暂行规定,立案部门在受理案件和分配案件后,立即将该案起诉书副本、送达地址确认书等一并交送达组,终结了传统的分案送达模式。

  “原来由法官送达,既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又不能准确地送到位。耽误了时间不说,还浪费了大量司法资源。每一个承办法官都在送达,经常会出现多名法官在某个乡镇‘聚头’的情况。”该院法官介绍说。如今,该院将宁化县辖区划分为北、西和南三块区域,并将送达组人员分为4个团队,分别负责上述三个区域和城区的送达工作。

  “小李,我们要在上午九点半之前到达治平乡,那里今天有四个案件,沿途安乐乡的两个案件,中午回来的时候再送吧。”2月22日一早,法警老郭和书记员小李便开始了当天的送达工作。

  “宁化辖区为丘陵地形,各个乡镇、村落之间大多为山地覆盖。乡镇与乡镇之间虽有国道、县道相连,但道路大多沿着山地蜿蜒。村落之间的通行道路基本是只能容一部车通行的田间水泥路。一旦遇上交会车,便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让行。而通过分组分块的送达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山区送达不便的问题。” 该院一名法官告诉记者。

  乡土“联络员

  密织送达网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化为世界客家祖地所在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还是以血亲为纽带,社会矛盾纠纷大部分通过家族关系加以调节,进入法院的司法案件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世俗礼法因素也严重影响了送达工作,诸如代为送达、代为签收、指明当事人住宅等难度很大。

  为此,该院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认识到了乡土社会在纠纷化解有其独特的特点,并从中加以发掘和利用,在全县选聘了159名司法联络员,分别协助每个村组的司法工作。

  “联络员协助送达制度是我们在直接送达和留置送达基础上完善衍生出来的制度。”据该院法官介绍,该制度充分运用了乡土社会在多元化纠纷化解机制上的作用,联络员协助送达过程中会积极通过其本人的亲属、朋友关系,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在联络员参与下,很多民事案件的被告及时主动承认错误,并将拖欠原告的款项及时给付给原告。原告收到标的款后便欣然接受,立刻到法院撤诉。

  配备记录仪

  监控送达过程

  “在票据转让、设置权利等过程中,人们一般会在票据背面载明权利情况。”该院法官介绍,为了如实反映送达过程,宁化法院送达组人员经过摸索,将背书制度引入到《民商事案件诉讼文书送达的暂行规定》。该院送达人员在《送达回证》背面都会载明每一次的送达时间、情况、人员及当事人签收时的情绪等。

  “老刘,老刘,我们是法院送达组的工作人员,前两天廖某到我们法院起诉你买卖合同纠纷,今天我们给你送应诉通知书来了。”2月8日,送达员来到刘某家中,刘某接过送达书后,送达员便在《送达回证》背面记下了送达时间、情况、人员及当事人签收时的情绪等细节。

  “送达背书制度不仅可以翔实地记载整个送达的过程,而且可以通过研判当事人签收时的情绪来促进做好当事人工作、缓和矛盾,促进通过调解、撤诉方式结案。” 此外,为进一步规范送达行为,该院对每一名送达员配备了执法记录仪和3G终端,通过录音录像的形式全程记录整个送达的过程。通过该院的集控中心,可以直接调取到送达人员在外办案的同步视频,分析工作情况和周边环境,对可能发生人身危险的情况及时组织乡镇派出所人员提供“救援”,以保障送达员人身安全。 来源:福建长安网 责任编辑:林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