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孩子进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融合教育理念兴起

27.06.2014  11:37

  如何让适学年龄的残疾孩子有尊严地接受合适的教育?在针对残疾孩子的特殊教育学校之外,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正在兴起。它将有条件的残疾学生放入普通学校,与健全孩子共同学习,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走向“一体化”。

   开启随班就读新生活

  17日16时,福乐幼儿园自闭症儿童康复部的教室内,7岁的睿睿正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幼升小”课程。老师指挥着4名学生,逐个从课桌走上讲台,拿起粉笔答题。

  教室外,几位妈妈隔着玻璃,观察着孩子们的举动。

  3年前,睿睿妈妈专程从尤溪来到福州,带着睿睿进入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的福乐幼儿园,进行学前康复训练。如今,睿睿已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睿睿妈妈特别希望孩子能进入普通小学。

  “此前曾有部分自闭症孩子入读普通小学后,由于语言、情绪、人际关系等障碍,最终离开学校。”自闭症儿童康复部负责人李坚说,今年2月起学校新设置了“幼升小”班,模拟普通小学学习环境,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孩子,尽早进入随班就读的状态。

  随班就读是吸纳现代“融合教育”理念而开展的一种特殊教育办学形式,它主要针对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孩子,让他们进入普通小学、中学接受义务教育。

  不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脑瘫、自闭症等患儿中具备普通学校学习能力的孩子,也进入随班就读的行列。来自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采取随班就读形式的残障学生有1.7万人。

  “面对这部分孩子,我们应意识到他们首先是个孩子,其次才有个别化的功能缺陷。要通过教育,尽可能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罗小华说,融合教育就是要保证残障儿童与健全儿童一样接受免费的、适当的教育,从小改善社会适应性,增强交际和沟通能力。

  避免“就读”变“就坐”

  然而,实践中推动融合教育,却不得不面对一些问题。

  亮亮亦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去年刚入读福州鼓楼区一所普通小学。“孩子成绩不太理想。作为家长,我们压力很大。”20日,陈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不影响其他同学,陈女士特别请人在学校陪读,避免因孩子情绪上的波动,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可是,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老师不可能为了一个孩子耽误课程进度,而孩子的情况特殊,我们也担心他被排挤。”

  “参与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须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学团队,否则随班就读只能变为随班‘就坐’。”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副主任梁巍表示,当前各地存在特殊教育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现象,这是推动融合教育的一大瓶颈。

  全省现有72所特殊教育学校,而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因此能进入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人才就更匮乏。同时,视障、听障、智力残疾等学生入读普通学校后,需进行额外的康复训练,配备特殊的图书、教具等设备,但由于义务教育资金有限,大部分学校还难以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需求。

  此外,有部分家长、教师则认为,必须有一套评估标准,判定残疾学生是否有能力入读普通学校,避免出现随班混读的现象,造成正常义务教育秩序的混乱。

   特殊教育亟待深度融合

  如何让每一个残疾孩子都能接受到合适的教育?

  上月,在我省举行的闽台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对两岸融合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入研讨。

  两岸专家均表示,推动更多轻度、中度残疾孩子进行融合教育,可提高其今后回归社会就业、生活的机会,既减轻政府、社会、家庭的负担,也能促进残疾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对如何推动融合教育发展,台湾南投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陈韵如认为,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可通过整合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组成专业的教学团队,在各地巡回辅导,协助普通教师开展融合教育。

  台湾成立了专业的鉴定安置辅导委员会,由评估团队对不同障别的儿童进行专业分流。“重度、极重度的身心障碍者可到特殊教育学校或附设的特教班学习,中度、轻度身心障碍者则参与融合教育。”陈韵如说,台湾从国小到国中都设有资源班,平时中度、轻度的残疾学生与健全孩子一起在普通班学习,如果某些课程需额外补课,则可集中到资源班由专业教师辅导。

  发展融合教育也已摆上我省特殊教育议事日程。日前,我省出台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实施意见》,决定今后定期组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筛查鉴定小组会议,针对其入学医学评估等结果,安置合适的教育方式,做到全覆盖、零拒绝。

  此外,今年开始,全省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残疾学生的生均经费将是普通初中学生生均经费的6至8倍,并将选择若干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作为随班就读基地学校,设立资源教室,配备专业教师、教具设施、康复设备等,促进融合教育发展。

  对此,有关人士则呼吁,政府部门、民间机构还应推动融合教育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从立法上保障适龄的、有条件的残疾孩子接受普通义务教育的权利,推动融合教育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