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是学雷锋日!厦门学雷锋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今天是第53个“学雷锋日”。雷锋在哪?其实,雷锋就在我们身边。目前,厦门注册志愿者人数约占全市人口的10%,达46万人。
近年来,厦门志愿服务常态化,让学雷锋突破了“学雷锋日”“学雷锋月”的界限。在厦门,365天,天天都是“学雷锋日”。
近日,记者走访了几支新的品牌志愿服务队。78岁的老人三年来骑着一辆自行车,给35000名听众讲述革命故事;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除了帮助求救者处理法务,还从日常生活上关心、关爱他们;三年级女孩将每周末的时间用来参与志愿服务……学雷锋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78岁老人传递革命故事
“爷爷,等等!”下课铃响,彭铭伍走下讲台,孩子们蜂拥而上,拽着他讲彭德清将军的革命故事。
彭铭伍,翔安彭厝人,78岁,厦门市长者义工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负责闽粤赣革命史研究及文化传承。3年多来,彭铭伍骑着一辆自行车,足迹遍布翔安各个社区。一肚子的故事让他收获了孩子们的喜爱,走上三尺讲台让他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喜悦。
彭铭伍出生、成长在彭德清将军的故乡彭厝,他从小耳濡目染各种革命故事。“我今年78岁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革命故事、文化再没人传承,将来孩子们也无从知晓了。”对于即将被遗忘的历史、文化,彭铭伍很担忧。于是,他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存史为鉴,资政育人”这是长者义工志愿服务队成员单位市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的8字方针,也是彭铭伍开始文化传承的初衷。
去年一年,彭铭伍讲了11堂课,听众15600多人。3年来,他的听众数已达35000余人。经常有孩子给他打电话,要求讲些小故事,甚至直接到他家里来要求听故事。
目前,像彭铭伍这样的老人志愿者,在长者义工志愿服务队里已有2000多人。长者义工志愿服务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立足于敬老、爱老、助老、为老,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年纪不小,心态不老,坚持服务,发挥余热,这就是长者义工。
忙前忙后帮人摆脱窘境
“我老婆小时候家庭情况不好,十几岁嫁给了我,为我生下了两个孩子,后跟我来厦门打工。一辈子没享过福,这次还摔成了这样……”过年前,厦门市法律援助中心李春雨的手机收到了一封长长的短信。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丈夫对妻子的关爱,令人动容。
发短信的是阿福(化名),其妻阿花(化名)在工地搬砖时摔伤了,但一直没能拿到赔偿。无奈之下,他向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李春雨耐心为他办理了相关手续,开庭时间定在了年后。
临近春节,夫妻俩要回家,一直放不下打官司这件事。阿福联系李春雨,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你们安心回家吧!这件事我会帮你们盯着。”说到做到,李春雨一直在跟律师沟通,跟阿花所在单位沟通。
2月25日,法院开庭。庭上,李春雨又一次向阿花所在单位介绍了阿花家的窘境。终于,经过协商,案件当庭调解,单位给出的赔偿金比阿花他们自己主张的还多了3000元。为了夫妻俩日后的身体、生计着想,李春雨建议阿花不要再干重活,可找点家政类工作。
先用专长帮当事人解决法律问题,再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建议,为他们提供信息,用心服务,这是厦门市司法行政法律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一直的坚持。这支“年轻”的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5年,但短短时间注册人数已达400多人。
小姑娘坚持志愿活动已4年
“像刚出炉的面包一样,新鲜。”2012年,三年级的欧玮雯第一次参加城市义工,她这么形容自己的感受。
4年过去了,新鲜劲还在吗?欧玮雯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几乎每个周末,她都跟着父母去参加志愿服务。
欧玮雯的妈妈沈雅玲回忆,她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志愿者的活动预告,便想着带孩子出去走走。那次发扇子引导文明旅游的活动会吸引了欧玮雯。当天,母女俩填上了报名表。
周三是城市义工活动预告刊发的日子。每周三中午回到家,欧玮雯第一句就是问妈妈这周的活动是什么、在哪里?这也往往是一家三口当天的餐桌话题。
后来,欧玮雯的爸爸欧天宝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参加了志愿服务后,家庭活动也多了。”沈雅玲说。
第一次到特教学校,欧玮雯至今印象深刻。那些孩子与她同龄,但看到陌生人,一脸惊恐。聊天、游戏之后,那些孩子跟欧玮雯玩到一起。“能给他们带来欢乐和笑容,真的很开心。”欧玮雯说。
付出的过程也是收获的过程。欧玮雯最爱去的是敬老院,可以听老人们讲老厦门的故事和他们的亲身经历。女儿的变化,妈妈沈雅玲也看在眼里,“孩子不娇气了,沟通能力、对金钱的看法等都跟原来不一样了。”
欧玮雯不仅把爸爸带进了城市义工,还积极与身边同学分享自己做志愿者的见闻。最近几次参与志愿服务,都有同学跟着她一起来。
一开始是刚出炉的面包,坚持后发现,还如蜜糖般,这就是志愿服务的“味道”。尝一口,就爱上了。
记者 陈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