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更需“常回家看看”

31.01.2019  19:23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是中国文化中最悠久、最基本、最重要而且影响最深远的传统伦理观念。在中国不仅有一部出自儒家的《孝经》,民间流传郭居敬编撰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李密撰写的《陈情表》孝道名篇佳作等等,中华炎黄子孙自古以来,就以孝敬为传统美德,以孝敬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底线,孝敬父母既是一份责任,又是一份义务,“常回家看看”是最好的孝心,是给予父母丰厚礼物。

  “”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并不复杂,这个上“”下为“”构成的中国文字“”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陌生的,但是“真正的孝”是如何理解?当今社会有很多在外游子都认为“”就是逢年过节,每月定期给父母寄钱,他们会想到父母接到大笔钱的时候,就会喜笑颜开,那只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其实父母对于在外游子最期盼的不是钱,而是陪伴,孩子逐渐长大,父母逐渐老去。在外奔波的儿女们想让父母安享晚年,但是我们想想,家里父母两个人,互相彼此为伴,脸上憔悴的神色逐渐出现。

  人老了以后,精神层面的需求更胜于物质的需求。许多父母都希望子女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尽管父母常在儿女面前说,你们工作忙,没事就别回来了。他们知道儿女在外面不容易,生活、工作压力也很大,但谁又成想,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多么渴望儿女的陪伴。

  我们孝敬父母,只有钱财和问候是不够的,“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陪伴说来很简单,就是聊天,这种聊天不是讲课,不能直白的说教和要求,要引导他们去说,特别是他们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问题,这是最好的机会,帮助他们从更成熟的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陪伴父母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聊天,与父母聊天,要做到“三有”。

  有思想。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得思想成熟,才能去引导父母。这需要不断的学习、经历和思考,是一个终身的事情。比如我们给父母讲健康知识,必须掌握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等等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提出更好的方法,取得父母的认同和信任。同时在陪伴中要有一副好脸色,自己要有阳光灿烂,才能给父母带来温暖,心灵的慰藉。只要父母高兴,就由着他们,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谅解,多一些尊重,善待,就是孝顺,孝顺以“”为孝,多一些笑声,多一些温暖的气息,多一些和谐的味道,尽量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舒心愉悦。

  有耐心。对于父母的要耐心,毕竟他们现在的思想是几十年的沉淀,改变不可能一朝一夕。而且,改变是痛苦的,因为改变的前提,是否定过去的自己。把每一次的聊天只当成是聊天,争取解决一个问题就好。父母步履蹒跚,老爱忘事,说话颠三倒四,反应迟钝,也不干净整洁了,这就表明他们老了,我们做儿女的不要嫌弃,要耐心细致地帮助、指导他们,就像小时候父母教我们吃饭、穿衣、系扣、说话、走路、认字一样有耐心、有爱心、不厌其烦。子曰:“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当今社会是要外出打拼,做不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常回家看看”这份孝心,让父母有更加愉悦的心情,共同享受新时代美丽风景。

  有方法。聊天时要少说多听,不要急于表达自己,多引导父母说,最高的境界是让他们自己找到最好的方式。就事论事,不要对父母进行评判,否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敌对情绪。陪伴最关键的,不忘初心,孩子所做的一切是为了父母心情愉悦、适应社会、思想健康、道德健康,而不是显示孩子多么优秀,做到五不怨:“不怨父母无能,不怨父母迟缓,不怨父母唠叨,不怨父母埋怨,不怨父母生病”。其实在与父母聊天的过程中,除了共同成长,两代人的关系也会更融洽,这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要有空,就要带上爱人和孩子,伴着爱心,多回家陪陪父母,听听他们的“唠叨”,聆听他们继续讲那过去的故事,父母健康是最大的幸福,亲子沟通是最好的交流。 (大田县委文明办高上钗)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