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政才入主重庆密集调整常委班子 调研所有区县

22.05.2014  20:15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原标题:孙政才和重庆改革新班底

  入渝一年,一直低调的孙政才完成了两大“动作”。

  11月,重庆市江北区委书记燕平升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财政局局长刘伟升任为副市长。

  与此同时,重庆推出带有孙氏风格的“五大功能区”战略,并围绕“五大功能区”密集调整区县一把手。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孙政才正试图让重庆的改革再出发。

  密集调整班子成员

  与张德江主政重庆时维持稳定,确保十八大顺利召开的职责不同,2012年孙政才入渝则意味着稳定与发展的双重责任。

  受薄熙来事件影响,重庆的政局一年来备受关注,按照中共“班子定,大局稳”的传统执政理念,孙政才首先面临的是建设一个新的班底。实际上,孙政才入渝后,中央对重庆班子建设给了极大支持。

  自2012年6月以来,重庆市委原有的13名常委中,先后有7人被调整。除市长黄奇帆和代表军方的重庆警备区政委梁冬春外,其余留任常委的职务均有变化。

  新进7人中,3人为空降。2012年3月徐松南从宁夏常委、组织部长“空降”至重庆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2013年4月,重庆再度空降一名“常委”,时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国清调任重庆,履职重庆市委副书记。外界普遍认为,张国清执掌特大型军工企业,熟谙工业布局与管理运营经验,中央如此安排,意在加强对重庆工业化的布局。

  2013年7月,徐松南调整为重庆市纪委书记,组织部长一职由江西副省长曾庆红 “空降”接任。后者2013年1月刚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半年后即被调任重庆,明显有被“重用”之意。

  留任的常委,也经过多次调整。2013年5月9日,留任常委的翁杰明被重新任命为常务副市长。7月9日,原政法委书记的刘光磊改任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农工委书记。11月27日翁杰明此前的市委秘书长一职改由原任常委、万州市委书记的吴政隆担任。吴的万州区委书记由留任常委的市委宣传部长徐海荣接任。徐海荣的宣传部长职缺则由新晋常委的江北区委书记燕平担当。

  至此,经过一年的频繁调整,重庆常委班子基本敲定。由于重庆常委中吴政隆、刘学普为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于是形成一个由3个中央委员加2个中央候补委员构成的省级班子的罕见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秘书出身的吴政隆在重庆颇有官声,特别在处置2004年重庆万州事件中能力突出,又是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调任市委秘书长颇显用意。而今年7月5日新晋常委的原副市长凌月明也不再担任副市长一职,专任两江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政府的领导班子同样经历了多次调整。自2012年3月以来,重庆市政府“一正八副”的领导班子中,除市长黄奇帆和副市长吴刚外,调整或更换副市长达到7名,其中有4人职务是在孙主政后发生变动。分别是2013年1月晋升的刘强、谭家玲和5月份担任常委副市长的翁杰明及11月新晋副市长的刘伟。

  “此轮政府班子变化表面上看,刘伟最抢眼。”熟悉重庆政情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刘是重庆直辖以来,唯一一位一直在财政系统工作,未经区县一把手任职直接升任副市长的官员,颇为罕见。一般而言,重庆副市长人选大多具备区县一把手的经验,而且通常来自主城九个区、涪陵区或万州区。

  另一个关注点的是副市长兼公安局长何挺。何挺于2012年3月由青海副省长调任重庆公安局长一职,时值王立军案发不久。何的调任颇有临危受命的意味。

  孙氏“调研问政

  薄王事件之后,重庆官场民心极为敏感脆弱,孙政才接掌后一直保持谨慎。在2012年11月20日履职讲话中,他即表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意在安抚官场民心。随后,迅速开始了带有孙氏风格的基层调研。

  孙政才极为重视调研问政之法,非常看重“田野调研”与“微服私访”,且此类活动极为密集。他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说,自2012年11月24日起,3个多月时间跑了重庆25个区县。当地媒体报道说,至6月8日,他已跑遍重庆所有区县,调研频次与周期与其在吉林调研密度也难分伯仲。

  “他是政治局委员,若把他的时间安排拆开看,能做到走遍38个区县属不易。”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需要厘清重庆经济基本面,再酝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沈今年2月份刚由涪陵区委书记调任重庆市发改委任主任,被认为是孙政才提出的“五个功能区”战略的推动者之一。

  与此同时,孙还重点约谈重庆主要经济部门负责人。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孙约谈部门负责人更多是在摸清重庆家底,侧重量入为出,亦更关心钱该如何花,特别是在发展与民生问题上的统筹。

  由于孙政才极为低调,调研又颇有“微服私访”之风,重庆的媒体上关于孙行事风格的信息很少。一位重庆官方媒体人士称,孙更习惯发署名文章来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给外界过度解读的机会。外界只能从他有限的讲话和文章中捕捉一些可以分析的信息。本刊记者/席志刚 郭虹(发自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