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官员子女读书不去省城去农村 争夺政策优惠

15.09.2014  12:13

  又到一年开学季,随着高考招生改革的持续推进,“寒门学子”难上重点高校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变?往年通过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等政策考上名牌大学的农村学子,学习和生活状态如何?重点高校“扩招”农村生源,在实践中又遇到哪些新挑战?

  “中国网事”记者近期采访调研发现,在高考改革大幕开启的背景下,各地重点高校通过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专项自主招生等政策向“寒门学子”倾斜,成效明显且获得各界好评。但实施中衍生出部分农村学生难适应、政策效应弱化等苗头,还有待破解。

  “寒门学子”圆梦名牌高校

  来自河北贫困山区涞源县马庄乡范台村的刘怡敏,拖着行李箱走进北京清华园,成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大一新生。刘怡敏高考前参与并通过清华重点选拔农村学生的“自强计划”,获得50分加分而被录取,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

  帮助刘怡敏考上清华的定向招生,是各地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举措之一。为解决“寒门难出贵子”、名牌高校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等问题,各地重点高校今年扩大实施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简称“贫困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等举措,以增加农村生源。其中,参与“贫困专项计划”的学生从去年的3万名增至今年的5万名。

  据介绍,清华大学2014级新生中,农村生源比例达到16.5%,其中,“贫困专项计划”录取的251名新生中,农村户籍生源比例为44%;“新百年自强计划”中69人被顺利录取,农村生源比例达84%。北京大学今年在全国21个省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共招收250人,比去年增长3倍多。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今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