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技艺,从娃娃抓起!海沧这个村流行踩高跷

15.12.2019  21:21

  日前,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新浪厦门推出“壮美海沧·70年蝶变”#一个转身爱上她#系列策划,带你走进海沧区10个村居,从文图、视频全方位感受海沧的一村一品一特色。

  脚踩木跷,身着戏服,浓妆艳抹,走街串巷……踩高跷,在我国民间历史悠久,不仅是一项特色民俗技艺,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期“壮美海沧·70年蝶变”#一个转身爱上她#系列,带你走近东孚街道东埔村,了解传承了数百年的民俗技艺——踩高跷。

  周末上午,在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的大庭院里,几个孩子穿着戏服,脚踩木跷,“咚咚咚”地绕着圈学步。

  最小的孩子才6岁,踩着30厘米高的木跷走路,一点也不怵。最大的孩子已经上了高中,挑战1.4米的高跷,内心稳如泰山。这热火朝天的画面,每个周末都会在东孚高跷队上演。

  起源于清朝 “东埔跷”背后的传说

  “东埔跷”,大约起源于清朝时期。东埔村委会的陈珊珊说,传说很早以前,东埔村有一位张姓人氏到海沧刘山养鸭子,看到一个很可爱的石孩儿,就把他背回东埔村。没想到,村子因此慢慢兴旺起来,村民就建了一间庙把石孩儿供奉起来,此后村庄更富更旺了。这个石孩儿就是“大使爷”。

  大使爷年轻时考中状元,不知何故被冤枉而身陷囹圄,他心有不甘,于是用木头接在脚上,就这样逃离了监狱。“东埔跷”也就在那时流传了下来。

  据说,以前最高的跷可达2米,为了形容东埔跷的高,民间曾流传一句话:“东埔跷偷吃牡蛎干”。就是说东埔跷很高,踩跷的人可以轻易伸手拿到晾在屋顶上的牡蛎干吃。

  民俗技艺传承 从娃娃抓起

  东孚高跷队成立有6年了,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会长陈原来说,“这些民间遗留下的传统文化,我们丢失得太多了。”为了带动村民将这一民俗技艺恢复起来,他免费招募东埔的孩子们学踩跷。

  刚开始氛围很难调动起来,陈会长说,现在的大人都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学这种有点危险的民俗技艺。为了留住孩子,他努力为孩子们寻找各种展示的机会,到各个村居庙会上表演。现在,高跷队每年在厦漳一带各个村居,有二三十场固定演出,还参加过两岸民俗文化交流活动。

  踩高跷 练的不是技巧是胆量

  义工大山叔叔带孩子们踩高跷已经4年了。他说,踩高跷安全是第一位的,因为木跷跟地面的接触就只有两个点,人在高跷上是站不稳的,如果木跷没有绑好,或者地面不够平坦,就容易摔倒。

  给孩子绑好木跷后,大山叔叔会牵着他的手走一段,等稳住平衡,才放手让孩子自己走。他说,踩高跷的时候,技巧是另一回事,胆量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孩子能克服恐惧,敢于脱手不让人扶的那一瞬间,就学会了。

  孩子们练的木跷,有30厘米、50厘米、70厘米、1米、1.2米,以及1.4米,两根木跷至少十几斤重。为了保障安全,新手踩跷会戴上护肘、护膝和头盔,熟练以后,也必须有大人一对一陪护。

  13岁的康宇翔加入高跷队已经2年多了,参加过好几次踩街表演,扮过孙悟空和唐僧。他说,自己只摔倒过两次,疼是疼,但从来不会害怕。

  几年来,东孚高跷队已经陆陆续续带动60多个孩子参与。每年正月初一,民俗踩街是东孚街道迎新春的固定节目。浩浩荡荡的踩街队伍中,踩高跷总是队伍中最亮眼的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