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妇联关于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28.07.2014  20:0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经商成为主流,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要转变,原本人口密集的乡镇常住人口明显减少,不少地方成为“空心村”,但在农村仍留有三个特殊群体,就是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人们称之为“386199”部队,他们的生活生存情况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也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短板”。而填补“短板”的艰巨任务也历史性地部分地落在了各级妇联肩上,虽然沉重,但须勇于担当。这几年邵武市妇联不辱使命,在扎实推进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中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

 

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迫切需要,我市结合实际,明确“落实基层在先、民生优先、服务为先”的总体要求,确定了以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市政法委、综治办、教育局、民政局、妇联等16个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全市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关爱留守儿童办公室、关爱留守妇女办公室和关爱留守老人办公室。制定了《邵武市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邵综治〔2014〕7号,以下简称《方案》),  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服务内容、主要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一、从调查研究入手,摸清摸准“三留守”人员生存需求情况   

 

有一句歌词唱得好: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邵武妇联就是这样,用特别关爱的目光去关注这群特殊的弱势群体——“三留守”人员。为扎实做好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市妇联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结合《方案》要求,通过“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我和姐妹拉家常”等活动,以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开展“三留守”人员生存生活状况调研工作。调研让我们对“三留守”人员生存现状况了较为深切的了解:

 

(一)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监护与教育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留守儿童4263人。综合调研情况发现,当前我市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监护为主,多数留守儿童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他们面临主要问题是教育监护的缺失和安全保护的隐患。隔代监护往往存在娇惯溺爱,管教方式简单等问题,容易导致孩子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其个性发展,甚至有些孩子误人歧途。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则由亲属监护,监护人往往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温饱问题,而有意无意的忽视孩子的心理、情感等需求。这就使得这些孩子长期处于“准单亲”或“准孤儿”状态,亲情缺失,对其学习教育成绩、心理人格培育和社会行为养成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属监护归根结底仍是弊大于利。

 

(二)留守妇女的突出问题——健康与安全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留守妇女1634人。多数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她们不仅要接过繁重的农业生产重担,还要承担照料老人、抚养子女和饲养家畜家禽等事务。这就使得留守妇女日常负担和精神压力增大。许多青壮年外出务工或因请假不易或为节约往返成本等原因,基本上一年返乡多则四五趟,少则一两趟,更有甚者几年才回一次家。夫妻长期两地分居,感情交流减少,加之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匮乏,因而难免在生理上、心理上处于压抑的状态,身体健康自然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治安状况不佳的地区,不法分子抓住留守妇女反抗自救能力弱的特点,实施盗窃或性侵等犯罪行为,使留守妇女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面临挑战。与此同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留守妇女虽然被侵害,但由于怕丢面子,被别人说闲话,怕传出去名声不好,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加之农村妇女维权意识不强,不知道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而导致侵害加剧。

 

(三)留守老人的突出问题——赡养与精神慰藉问题

 

当前家庭养老仍是我国最普遍的养老方式。特别是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对人们影响至深,子女在老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老人的生活自理、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不少老人子女均外出,留守老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更有不少青壮年外出,把年幼的孩子留给老人看管。经济困难的家庭,即便年迈的老人依然要承担一定的农业劳动,以维持生计。负担繁重的劳动,自理生活,教养孙辈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身体负荷,生活质量下降。

 

二、从社会调查入手,摸清社会对“三留守”人员服务的攻击不足情况

 

近年来,为妥善解决农村“三留守”人员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积极推动“三留守”关爱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政府软服务还有待强化

 

在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经济建设始终被摆在首位,各级政府在农村硬件设施改善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但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和对“三留守”人员关爱等软性服务仍旧薄弱。例如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等工作不断深化,但其保障力度小、覆盖面不够广,农村上学难、看病贵、养老难等问题还未根本解决。

 

当前我国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城乡二元体制仍然明显,解决“三留守”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真正城镇化,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城市市民,统筹解决进城农民户籍、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及家人在城市里安居乐业。

 

(二)社会力量关爱常态化仍未形成

 

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向老龄化、妇女化转变,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在配齐配强班子方面,容易出现“配得齐,配不强”的窘境,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班子威信低,没有号召力,不能很好的发挥服务基层的作用。

 

志愿服务行动在我国逐步推广开来,但是社会组织由于缺乏稳定资金保障、人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常态化关爱机制,其对“三留守”人员的关爱服务工作是极为有限和相对薄弱的。

(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有待完善和建立

 

从法律层面看,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列针对儿童、妇女和老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然而关于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权益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相对空白,涉及“留守人员”的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的权益保障在农村地区仍停留在道德约束之下,法律的强有力保障仍显薄弱,因此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尤为重要。

 

无论是政府、村集体、社会组织还是法律法规在关爱服务“三留守”人员工作中的努力仍难以满足当前“三留守”人员日益增加经济、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三、妇联组织在关爱“三留守”服务中有所作为

 

(一)发挥结构优势,搭建三级服务平台

 

市妇联参照《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妇联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结构优势,市级层面成立以市妇联主席为组长,分管副主席为副组长,18个城区妇女委会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镇)街道层面成立以妇联主席或副主席为组长,执委会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村(居)层面成立以妇代会主任为组长,女村(居)两委、女党员、女能手、女企业家、女大学生志愿者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形成市——乡(镇)街道——村(居)三级妇联联动,为关爱服务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实现哪里有“三留守”人员哪里就有服务人员。

 

(二)发挥合力作用,巩固三项基本机制

 

一是强化季度例会机制。依托我市基层妇联主席季度联席会议平台,将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工作纳入会议议程,专题讨论部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保障关爱服务工作有部署、有落实,确保关爱服务工作不打折、不走样,办实事,出实效。二是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依托我市社会创新管理模式——村(居)网格化管理机制,以村(居)为基础,以户为单元,采取“分片、分组、设员”的方法,将辖区进行划片、分组,借助“村(居)——片区——小组——家庭”的“网格化”格局对辖区内所有“三留守”人员进行定位,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建立健全我市“三留守”人员档案17540人次,其中留守老人11643人,留守妇女1634人,留守儿童4263人,详细收集每位留守人员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生活状况、子女去向等信息,为关爱服务工作提供基础信息支撑。三是强化志愿服务机制。邵武市妇联在原有巾帼志愿者基础上,面向社会广泛招募爱心志愿者,针对“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实施志愿服务机制。建立“100名爱心妈妈”队伍,通过爱心妈妈与留守流动儿童一对一结对方式,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亲情关爱、生活帮扶、学习辅导等服务;建立巾帼法律维权队伍,通过整合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和律师事务所等有关巾帼文明岗资源,以市妇联心理维权疏导中心为阵地,结合“三八维权月”、“6·18禁毒宣传”、“12·4全国法制宣传”等活动为“三留守”人员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建立巾帼文艺队伍,依托各村(居)妇女之家,组建广场舞、管乐、健身操等各类巾帼文艺队伍,发挥留守流动妇女自身力量,寓教于乐,为丰富“三留守”人员文化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三)发挥试点优势,拓展三项品牌模式

 

市妇联以通泰街道、卫闽镇和桂林乡为试点,大力推行关爱“三留守”服务工作,各地结合实际,立足村情民意创新开展试点工作。一是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模式——建立留馨园。早在2009年,市妇联与通泰街道密切协作,在留守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严羽社区创办“留馨园”,意在打造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温馨乐园。经过近5年努力,留馨园已经成为我市乃至南平地区妇联工作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获评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创新奖,其工作模式获得全国、省、南平、邵武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市妇联结合方案要求,在原有“社区+学校”模式上导入社会力量,特别是吸纳巾帼文明岗加入到留馨园创建中。2014年市妇联对全市52个各级巾帼文明岗进行整合,推动“岗村结对”即巾帼文明岗与村(居)妇代会结对子,为“留馨园”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其中省级巾帼文明岗雅芳教育培训学校与通泰严羽社区结对子,抽调优秀英语教师每周定期为留馨园儿童开设免费趣味英语教学,受到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好评。于此同时市妇联将“留馨园”模式推广纳入2014年全市基层妇联考评体系,力争到今年年底实现19个乡(镇)街道“留馨园”全覆盖。二是关爱留守妇女服务模式---创建“妇女之家”。妇联作为广大妇女儿童的娘家,在当前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市妇联长期以来注重对联系和服务妇女儿童的探索和创新,立足实际,提出打造“四位一体”妇女之家创建模式构想,即结合各村居实际情况,坚持协调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创建理念,进一步丰富“妇女之家”职能,将每个村居“妇女之家”打造成为由四个具体功能模块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功能主要包括维权疏导、创业帮扶、巾帼服务、文化教育、留守关爱、居家养老等内容。截止目前,邵武市已成功打造出省级“先进妇女之家”示范点2个,南平级“先进妇女之家”8个,邵武级“先进妇女之家”11个。“妇女之家”创建工作受到省、南平市、邵武市各级领导高度肯定,特别是华光社区妇女之家“网格化管理”模式,采取“分片、分组、社员”的办法,将辖区分为若干个片区,构建“家庭——小组——片区——居委会”网格化体系,实现对“三留守”人员情况的准确把握,对留守人员矛盾的及时化解。王亭村和新丰村“村企协作模式”,通过妇女之家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引入劳动强度小、劳动时间灵活的手工包装等项目,为留守妇女老人创造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加留守人员经济收入。于此同时我会将妇女“维权三制”有机导入妇女之家创建工作,充分调动留守妇女的力量参与到“三留守”关爱服务中去。实施妇女议事制,全市共组建妇女议事组织173个,1000余人参与其中,畅通妇女诉求表达途径,发挥妇女参政议政职能;实施妇女信访代理\协理制,组建妇女信访\代理协理志愿队173个,吸纳律师、法官、司法调解、公安干警、妇女干部、心理咨询师等500余人,为“三留守”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维权服务;实施妇女互助制,组建妇女互助队,全市建立烟叶种植、茶叶种植、文化帮教等妇女互助队800多支,最大限度的覆盖留守妇女群体,发动广大妇女互助、自助,实现生产互助、生活互帮的良好氛围。三是关爱留守老人服务模式——关爱空巢老人管委会。桂林乡是我市最偏远的乡镇,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据调查,该地区留守人员中80%是老人。这些空巢老人面临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困境。为了解决空巢老人困境,桂林乡从2012年起成立了“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妇女干部唱主角、热心群众协同参与的关爱空巢管委会。依托乡村文化站、村妇女之家等阵地,组织空巢老人开展体育、娱乐、结对帮扶等活动,制作“便民服务卡”发放到每一位空巢老人手中,重点为老人提供健康检查、心理疏导、生活帮扶等活动。

 

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各级妇联组织将立足三留守人员所需、所想、所急,发挥职能,服务大局,为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工作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