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她,钟南山与鼓浪屿的渊源被更多人了解
花与琴、浪与诗,提起鼓浪屿,耳边流淌的、眼前浮现的,无不是令人酥软的记忆。但有人说,这些不过是浮于表面的美丽,真正的鼓浪屿是隐忍温和、是宠辱不惊、更是坚韧不拔!如岛上直刺苍穹的木棉一般,鼓浪屿就是“木棉岛”。钟南山就是继承了这一品格的鼓浪屿儿郎:危险时刻,挺身而出,逆向而行,风骨凛然。勾陈此中往事,向世人展示鼓浪屿诗意之下英雄气质的人就是盟员李秋沅,鼓浪屿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
写不尽的鼓浪屿
鼓浪屿不大,很小,方圆不到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自然也少,1万多人,似乎也酿不成什么“风云”。可就是这个小岛,让李秋沅文思如泉涌,创作出了诸多的传奇。是的,是传奇——并非禁锢在古厝洋房里的小儿女之歌,而是揭开了鼓浪屿这一英雄之岛的往事,并以之为据点,打开了中华民族多维的历史镜像,呈现美与善的人性光芒。
《木棉·流年》,李秋沅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的长篇小说,以儿童阿宁的视角打开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鼓浪屿往事。安静闲逸的鼓浪屿栖居着安静闲逸的人,但当血与火的考验到来时,他们却放弃了安逸,坚守良心,以各自的方式展开了抗争。无论是与革命丈夫同生共死的梅雪姨还是为报中国人养育之恩最后切腹自尽的唐明泽,他们的死,作者都以诗意之笔代替了血腥描述,但更让人感受到了他们牺牲的壮烈与令人心痛的哀伤。
《木棉·流年》的姊妹篇《木棉·离歌》和《记忆的碎片》讲的也是抗战时期鼓浪屿的悲歌,那些曾经消散在历史云烟中的身影,被作者捡拾回来,拂去尘埃和我们相会。这些英雄,就如岛上遍植的“英雄花”木棉一般,温婉中又绽放着火热,是李秋沅崇尚的坚毅和热烈。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入选“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的人物传记,李秋沅着重描写了钟南山的成长过程,特别强调了其家风的熏陶:父亲钟世藩、母亲廖月琴言传身教,塑造了钟南山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慈悲济世的国士品格。而他的故事也是从鼓浪屿开始。
《虞人巷里的老屋》,李秋沅获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女孩金杏随父母回到南方海岛的故乡,海岛上的一切都令她新奇,她张大了双眼去捕捉这里的生活和习俗的点滴。其中,可见父母情、祖孙情、邻里情、师生情、同学情,亦能感受到奔腾年代与个人成长相融交织的跌宕波澜。
“我童年的老屋和与我一道生活在老屋里的亲人们,深深烙在我的生命记忆里。他们是‘我’的一部分。我时常做一个梦,梦里的时间是连续的。我在梦中三番五次地回到老屋里。现实中的我早已离开那儿了,但是梦中的我还在老屋生活着。我就那么在梦中,在我的老屋里,过着我的另维度人生。”
谈起《虞人巷里的老屋》,李秋沅这样说道。不只老屋在她的梦里,鼓浪屿也一直在她的梦里,“像一条流淌的河,河水承载着丰沛的情感与诸多写实细节”,不断给予她温暖以及创作灵感。
“儿童文学,清浅却不肤浅”
关于鼓浪屿的种种,并非全是李秋沅的想象。除了成长所见,她亦常穿梭于鼓浪屿的巷陌中,寻亲访友,忠实记录下此中不为外人所知的往事。这些记录成为植根于其作品中的真。而这份真,勾起了读者的认同感与信念感。
如《木棉·流年》中孩童在退潮时捡“浮柴”的生活细节,“我”阅读《圣经》章节的日常,亦或是捡木棉絮做枕头……令鼓浪屿人读来都感叹“很多人和事似曾相识”。
这样丰沛的细节,给读者打开了鼓浪屿真正的入口。
对“真”的追求中,李秋沅并不回避成长中的挫折与鲁莽。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开篇就是11岁的钟南山举着黑伞从三楼跃下“飞翔”;《蝴蝶》中的刘思为了追逐摇滚乐而向父母叫板;《石上花开》中的“我”是个问题少年,离家出走卖文为生,辗转流浪之后,“我”开始反思,所追求的自由是不是真正能够让自己快乐……
莽撞、孤独、挫折,李秋沅作品中的孩子是那样真实,看到他们就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这也是李秋沅对幼年自己的回访:孤独练琴时的自己,心生反叛的自己,怀抱着各种梦想的自己……她的作品都是以孩童的视线看世界,坦陈成长中的困惑,以及此中经历的种种阵痛。主人公们或许懵懂,或许迷失,但总能遇到一位温厚的长者引导他们走出蒙昧,走向光明。
“创作儿童文学,成人作家必须打破成年人的傲慢。对于青少年来说,成人是他们世界的客人,他们才是主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真诚,获得他们的认可,允许我进入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伙伴,感知他们真实的悲欢,为他们说话。”
【责任编辑:赵朴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