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奥巴马普京避而不见 是否“永不相见”?
自从乌克兰危机加剧,克里米亚地区公投入俄,美俄关系降至冰点。在即将举行的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中,奥巴马和普京同时受邀参加,但前者却选择避而不见的非同寻常之举。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称,奥巴马将于5日到访法国,已收到法国总统奥朗德的晚宴之约。而同时,普京也收到了同样的邀约。但是美国白宫方面强调“当晚不会是三人的三方晚宴”,表明美方决议不让“普奥会”上演。
然而,这次避而不见,将来是否“永不相见”?
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已发动了两轮制裁攻势,对俄罗斯施压。此次访欧,奥巴马将出席在比利时召开的七国峰会,旨在集合欧洲力量,协调政策继续对俄制裁。但是奥巴马的制裁效果,却广受人们质疑,并成为俄罗斯朝野及社会各界的笑柄。
制裁政策或者孤立政策应用在一些特定的外交政策目标,或者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可能见效,但是面对俄罗斯这个能源大国,军事、技术强国,经济规模相对强大,尤其是自身的防御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甚或与美国不相上下、难分伯仲。美国的制裁就难免显得力不从心,不仅效果不佳,对美国自身也是一种致命的内伤。
况且,尽管美国再三号召,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似乎是“点到为止”,欧盟很多企业,尤其是德企,极不愿充当这场政治博弈的棋子,伤及自己。从这次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就可见一斑。虽然俄罗斯被逐出G8,普京仍被邀参加诺曼底登陆的纪念活动,“孤立俄罗斯”未见可行。
国际政治不是小孩过家家,一不高兴,就不跟你“玩”了。再怎样避而不见,美俄仍处在同一个国际社会中,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应对当今世界上的很多热点问题上,美国真的完全离得开俄罗斯的配合吗?
在不久前化解的叙利亚化武危机中,美国面临打与不打的尴尬两难境地。美国民众并不支持政府攻打叙利亚,毕竟才从伊拉克、利比亚的战争泥潭中抽身,不想再一头扎入叙利亚的战争深渊。然而不攻打叙利亚,奥巴马政府颜面扫地,被世人诟病软弱。千钧一发之际,普京提议叙利亚政府交出化武,平息干戈,一场危机从而化解。而普京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不仅如此,伊朗核问题六方会谈正在进行,新一轮谈判将于6月16日在维也纳举行。困扰西方已久的伊朗核问题,将在这一轮谈判中敲定一项最终协议,永久性限制伊朗的核计划。一直以来,伊朗核问题的谈判与斡旋就少不了俄罗斯的身影。如果美国继续制裁、孤立俄罗斯,也很难获得俄罗斯在这一问题乃至其他问题上的配合与理解。
1946年3月,横贯欧洲的“铁幕”还能在地图上找到明确的分界线。而在全球化的今天,美国再想拉下冷战的帘子,却无处落脚,合作的例证无处不在。欧洲需要俄罗斯的天然气,美国的宇航员也需要俄罗斯的航天器。在一个谁也孤立不了谁的时代,消极的“避而不见”远非解决实际棘手难题之良策,美国和俄罗斯的利益不可能永不交汇。已气昏了头脑的奥巴马总统先生不妨与普京总统先生坐下来,消消气,息息怨,平等地而不是居高临下地,真诚地而不是假惺惺地,打个招呼,进而再聊一聊,谈一谈,享用一顿法式大餐,兴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雷曼誉)
【责任编辑:陈颖】【值班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