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奢侈品“知假买假”怪圈何时打破?

08.06.2016  21:00
  

  根据财富品质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国人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的最大买家。2015年,国人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总消费额高达1168亿美元。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到东京的银座商圈,奢侈品店里经常可以见到排队的中国游客,他们举着手机,对着微信里的图片帮助亲戚朋友选购,而迎接他们的,是笑容满面的中文导购。

  国人对奢侈品兴趣的提升,与收入水平提高不无关系。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7880美元,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富裕起来的消费者们,选取商品不只看重质量,更在意品牌,以及品牌背后代表的生活方式。

  一个奢侈品包,其实不见得比普通包能多装多少东西,但却能为使用者吸引来旁人的关注。在一些消费者看来,奢侈品更像一个身份标签,让旁人看到自己使用奢侈品,意味着自己属于“能够支付起高档生活”的人群,这是一件颇有“面子”的事情。

  但是,并不是每个爱“面子”的人都能支付起奢侈品消费,于是假货出现就不难理解了。财富品质研究院的调查发现,奢侈品假货在市场上的可见度是正品的6倍之多,而网络销售正在成为奢侈品假货“重灾区”。爱马仕CEO帕特里克·托马斯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80%在互联网上以爱马仕之名贩售的商品都是假货”,而阿里巴巴在加盟国际反假联盟后仅一个月,即被暂停会员资格……

  事实上,许多购买假货的消费者,其实是“知假买假”,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网上用几百元买来的、正品标价几千元甚至数万元的品牌书包或服装,怎么可能是真的?对于高仿品而言,一般人很难分辨真伪,伪造一个商标也不是什么难事,于是购买者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面子”。

  当然,当菜市场的大妈们都背着名牌包时,这种“面子”既廉价又无趣。

  有的消费者会认为,这样的“知假买假”自己占到了便宜,无可厚非。但从长远来看,“知假买假”冲击了整个奢侈品产业链,使得产业链难以健康运转,并且使得企业维权面临困境。

  其危害的不只是企业,也包括消费者自身。

  很多游客都曾有这样的经历,到海外的奢侈品店购物,想拍下图片让国内的家人帮助选择,有时会被店员委婉拒绝。原因就是,店家担心最新的款式设计会因此流入国内,引起各种仿制。

  当假货充斥市场时,正品的市场份额势必萎缩,而当消费者不再信任国内的奢侈品市场时,海外“买买买”就不难理解了。不远万里打着“飞的”购物,回来却发现同一款式的仿制品早已“烂大街”,想必谁心里都觉得滋味怪怪的。

  破解“知假买假”的怪圈,一方面应当加大监管力度,特别是对电商平台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则要培育本土的中档品牌。当下,在许多细分市场,如服装、手表、皮具等,国内品牌占据低端市场,海外品牌占据高端市场,而中端市场则是空白一片。国内低端品牌未能成功转型到中端市场,海外中端品牌进入国内后,往往也因为各类成本增加而转走高端市场路线。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下,不断扩大的中间收入群体,不愿意再买低端产品,高端奢侈品又买不起,各类奢侈品牌的仿制品就成了首选。这就好比过去的手机市场,当国产手机尚未占领中端市场时,消费者会疯狂排队去买海外知名品牌,买不到或买不起行货的,还会买水货。而今,国产手机无论是性能还是品牌影响力都有了很大改观,在中端市场的竞争力大增,在无任何保障的高档“水货”和国产中档手机之间,消费者不难做出选择。

  手机如此,皮包、服装、手表又何尝不是呢?改变“国内上网‘知假买假’,走出国门疯狂扫货”的怪圈,关键在于提升国内同类品牌的竞争力,把海外高端品牌仿制品的购买群体,拉回到国内中档品牌上来,让消费者能切身感觉到,穿戴国产正品,比用海外品牌的仿制品更有“面子”。而要想做到这点,既需要相关企业提升自身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也有赖于管理部门创造更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工人日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