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黄村:大步迈向“百姓富生态美”

22.09.2014  20:04

  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村位于九曲溪上游,距星村镇4公里,704户2868人。近几年来,在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该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村容村貌改观较大。2013年,黄村村人均收入达1.2万余元,同比增长20%,黄村正在一步步走向“百姓富生态美”。

  没有带头人,就没有示范效应

  “致富蓝图给群众说得再好,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带头人,就没有示范效应。”18日,黄村村支书黄正华感慨地说。

  2013年,针对村里茶企分散、地少利薄、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等状况,黄正华牵头成立了茗川世府农民专业茶叶合作社,把过去零散、小规模的茶叶种植生产经营户集中起来,形成规模化经营。按照生态茶园的标准,合作社统一采购生态有机肥料,并以相对低的价格卖给村里的茶农、茶企,降低成本。仅此一项,一年就为社员节约成本30万元。去年,合作社为茶农协调担保贷款2000万元,推广种植新品茶叶面积1000亩。为提高黄村茶叶种植技术,合作社还邀请农业局、茶叶局农技人员多次下村,对茶农进行茶叶种植及制作技术专业培训。

  不到一年时间,村里已经有76家茶农参加了合作社。合作社现有茶山近万亩,产值超亿元。

  没有产业,扶贫就是一句空谈

  扶贫不是救济,不是逢年过节给贫困户送点米、面、油、钱。扶贫靠的是因地制宜,发展实实在在的产业,没有产业,扶贫就是一句空谈。

  “要是没有养鱼,我也开不上轿车。”黄村养鱼大户兰乐军说。十年前,兰乐军初涉养鱼业,由于缺乏知识、技术,投入的资金让他亏了个精光。“刚开始养鱼,什么都不懂,动不动鱼就翻白肚死了。”兰乐军说,“不过,我不灰心。没有技术,我可以去学;不懂行情,我可以多请教。

  在扶贫政策帮扶下,兰乐军开始建立标准化池塘,高密度养殖生态鱼。他告诉记者,普通池塘每亩一般产量在300—400公斤,而高密度养殖每亩可以达到1500公斤,产量翻了两番。

  除了发展高产生态养鱼,黄村还大力发展再生稻种植产业,村民积极推广福建省农林大学在黄村试验成功的新成果,使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目前全村优质再生稻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亩,亩产750公斤。

  没有村貌的“脱贫”,就没有新气象

  土坯房换上了统一的“新装”,村民的房屋立面得到了改造,家家户户都有了干净、整洁的厕所,一辆辆车子来来往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整洁亮丽,黄村村到处洋溢着一派和谐向上的新气象。

  在扶贫部门的帮助下,黄村修建、整固村庄道路路基,建立了污水一体化处理系统、垃圾池,村口建有港湾式候车亭,河道沿岸、道路两沿种上了丹桂,村庄公路旁是绿油油的草坪,栽种着各种景观树。村内原有的树木也进行了梳理,村庄的田园绿化正着手进行。春暖花开时,粉红的桃花、金色的油菜花和如茵的绿草交织相映,一个“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的诗意乡村呼之欲出,整个村庄呈现出“住风貌房屋、享洁净环境、赏美丽风光”的新风景。

  面对村里的巨变,黄正华喜得合不拢嘴,他说:“没有村貌的‘脱贫’,我们的生活就没有新气象。”☉李茜 汪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