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朗读者》"朗读城市"走进厦门 董卿"刮旋风"

01.07.2019  11:12
董卿以一段朗读——王鲁彦的《厦门印象记》片段献给厦门的读者。 杨伏山 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朗读城市”活动,30日来到第二站厦门。央视著名主持人、该节目制作人、图书主编董卿携《朗读者II》同名图书与厦门读者见面,备受厦大学子热捧。

朗读者》“朗读城市”活动30日走进厦门。杨伏山 摄

  当天,由厦门市委宣传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主办、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人民文学出版社承办的这一朗读与阅读活动,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报告厅举行,报告厅座无虚席,人气爆棚。

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致辞。杨伏山 摄

  东道主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称,厦门这座城市,历史虽不悠久,但厦门人自古爱书成风,清代道光年间刊行的《厦门志》中就有记载:“(厦门)唐为陈、薛衣冠之地,宋为文公过化之区。市井乡都,诗书振响。”。

  他说,央视《朗读者》“朗读城市”活动走进厦门,必将带动该市“全民阅读”掀起新一轮热潮,进一步展现书香鹭岛之美,提升城市品味,为美丽厦门增添颜值。

曾是厦大“鼓浪文学社”资深社员的厦门市作协前主席、著名作家陈慧瑛、厦门市作协前副主席、厦门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朱水涌,与鼓浪文学社如今的年轻社员一起,讲述往日的故事。 杨伏山 摄

  此次活动之所以选择在厦大举办,不仅因为厦大是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还因为它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1926年由鲁迅指导成立的鼓浪文学社,是厦大历史最长、影响最深的学生社团。当天,曾是“鼓浪文学社”资深社员的厦门市作协前主席、著名作家陈慧瑛、厦门市作协前副主席、厦门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朱水涌,受邀来到活动现场,与鼓浪文学社如今的年轻社员一起,讲述往日的故事。

  陈慧瑛和朱水涌分别见证并参与了鼓浪文学社的两波浪潮: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国家遭遇困难时期,以陈慧瑛为代表的文学社社员抒写那个时代大学生的热血生命;1978年后,朱水涌见证了“鼓浪文学社”的恢复和发展。

董卿与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殷承宗现场互动。 杨伏山 摄

  活动现场还迎来了几位特别嘉宾。“朗读城市·厦门”活动适逢鼓浪屿申遗两周年,出生在鼓浪屿的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殷承宗,受邀来到现场,追忆年少时在鼓浪屿学琴的故事。他希望鼓浪屿的钢琴声能一直悠扬地响起,厦门的文艺血脉能一直流传下去。

  《朗读者》嘉宾、女排前国手赵蕊蕊,也现身活动现场,讲述了自己与福建的渊源以及来自福建的恩师陈忠和教练对自己的关怀照料。如今,赵蕊蕊已实现从一位世界冠军、国家级运动员,跨界转型成为一位作家。她透露说,目前正在写作第五本书。

董卿与《朗读者》嘉宾、女排前国手赵蕊蕊现场互动。杨伏山 摄

  董卿登上舞台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则将现场气氛推上了高潮。她说,余光中先生二十一岁时曾到厦门大学外文系就读,在这里发表他生命中第一首诗;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先生离世,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段影像,则留给了《朗读者》。回忆起最后一次为余先生录制朗读的情景,董卿不禁热泪盈眶。

  董卿还讲述了另一位老人中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福建人吴孟超先生不顾自己可能名誉不保,在八十多岁高龄亲自为危重患者开刀的故事。她说:“耄耋老人能如此坦荡地对待名利身外之物,让我们深受感动。”这些嘉宾高贵的灵魂,是《朗读者》最重要的财富,激荡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前行。

  在活动现场,董卿还以一段朗读——王鲁彦的《厦门印象记》片段献给了厦门的读者。在悠扬的钢琴伴奏声中,她缓缓读到,“春天在这里是永久的。”她温暖的声音,打动了所有在场观众的心。

  《朗读者》自2017年第一季播出后热评如潮,2018年第二季回归,收获更多的好评和关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基于节目精心编撰、匠心打磨的《朗读者》图书,亦受到读者追捧,《朗读者》两季图书的销售册数已超过270万。

  为让朗读走进生活,真正成为一种大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今年4月20日,人民文学出版社与《朗读者》节目组共同启动“朗读城市”活动,首站走进山东济南。(记者 杨伏山)

【责任编辑:谢帝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