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定向正回购难改宽松预期 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据路透社28日报道,央行近期向部分机构进行了定向正回购,期限包括7天、14天和28天,总操作量逾千亿元人民币。截至记者发稿,央行并未对此消息予以回应。《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证实,包括国有大行在内的部分银行确实提出了正回购的需求,而央行也向部分银行启动了正回购,但利率和规模并不确定。
在连续多周暂停逆回购之后,此次央行向部分机构进行定向正回购,引发了市场的猜测。多数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正回购的重启不可被简单视为央行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紧缩,而更应该被视为商业银行对于自身资产负债的一种调整策略。
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李奇霖称,定向正回购是资金面宽松的结果,而非央行主动紧缩。申请定向正回购是因为部分机构超储太高,在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回落背景下,资金无处可去。
今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M2持续低速增长,未达到12%的年初设定的调控目标。从去年11月开始,央行已经两次降准,三次降息,不过市场对于货币政策再宽松仍持较强预期。
李奇霖表示,如果资金利率的宽松反映的是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叠加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回落,正回购开启反而有可能是货币宽松的起点。比如,2014年春节后与当前有相似的宏观经济背景,也出现了市场资金面极度宽松,银行主动上报正回购需求,央行开启正回购的状况,但这恰恰是货币宽松的起点,2014年二季度央行持续定向降准、再贷款和PSL助力经济稳增长。
“银行账上趴着很多资金,却不愿意给实体贷款,反而希望将过剩的流动性回流到央行,这说明了目前金融体系最大的问题在于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向实体经济有梗阻。”一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说。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上周末表示,我国是一个间接金融为主的国家,但市场经济的不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的不健全和服务意识的欠缺,使得我国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而直接融资的不发达更是阻碍了投资者和融资者的联接渠道。中国市场不缺钱,缺的是把资金引向实体经济的制度安排与运行机制。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