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上)太空育种等前沿农业科技成农博会亮点

20.11.2014  12:17

今日关注我们继续来聚焦昨天在漳州开幕的第六届农博会/第十六届花博会。昨天我们在节目中带您赏花,今天,我们邀您逛逛农博会的展馆,带您看看特色果蔬。这些果蔬的特别之处就是,它们的种苗来自神秘的太空。

    (同期 王赟森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第六届漳州农博会农业现代馆的展馆现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身边的这些蔬菜作物跟我们平常在市面上见到的作物还是有些不太一样,它的个头更大,表面也是更加光滑,据了解这种作物是通过航天育种技术所培育出来的。)   宛如樱桃的番茄椒、红艳艳的小米椒,圆滚滚的茄子,还有这重达60公斤的巨型南瓜,这些陈列在农博会展台上的"异类"果菜,被称为"太空蔬菜",它们是由经过航天飞船搭载又回到地球的基因遗传变异种苗繁育出来的。由于在太空遨游过程中经历了微重力、高真空、超洁净、强辐射和大温差,使这些果蔬的基因链得到重组,所以维生素、锌、铜、锰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明显高于普通蔬菜。太空果蔬吸引了许多眼球,但问起敢不敢食用,许多人露出了困惑的神情。 (采访漳州市民:不太敢吃,因为不是很了解。)   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林锦辉告诉我们,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航天飞行器先后搭载农作物9大类,999个品系,选育成功益变育种材料2万多份。目前,培育出可推广种植的高品质航天蔬菜、牧草和粮食作物等新品种30多个,而每次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多年多点的考验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太空种子背后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民和种植企业的种子来源过于单一,主要以进口种子为主导。品种受制于人,也给国家农业种子安全乃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带来隐患。今年4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首次明确了农作物种业的地位,这也使得航天育种有了发展的新契机。 (同期 林锦辉 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把航天育种作为打破或者改变扭转现在我们大田种业相当程度上由外国种业种子来主导的这种局面,要慢慢把它扭转过来。) 

编辑:王丕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