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7天跟拍大田板凳龙民俗 纪录片获世界大奖

05.03.2015  17:49
板凳龙》纪录片海报

  元宵到,大田县一年一度的板凳龙即将舞动全城。大田人在期待年度盛宴的同时,一部名为《板凳龙》的民俗纪录片也在网络上获得了高点击率、高人气。作为导演,河海大学新闻系广播电视专业的大二女生杨当凌很高兴。

  去年初八到正月十五,杨当凌跟踪拍摄7天,摄录100多G的素材,经过数月精心剪辑而成《板凳龙》民俗纪录片,去年11月获得了世界大学生摄影展(金驹奖)多媒体组的优秀奖。

  今年春节,她制作的视频经大田各个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后,大田人热烈响应,纷纷转发。

  一纸禁令引发拍摄冲动

  说起拍摄的初衷,杨当凌表示:“当时是担心这项始于唐朝的习俗会因一纸禁令从此淡去。

  原来,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大田县城都会有大型的板凳龙迎龙活动,这些板凳龙队伍来自县城周边的乡镇。“去年春节,政府出台了一纸禁令,拒绝板凳龙进入县城。”这张没有任何解释的公告让县城居民议论纷纷。

  板凳龙从最初的村民自娱自乐到逢年过节的联欢表演,后来逐渐为公众所认识,从乡野登上了大雅

  之堂,受到大田民众的喜爱。每年元宵节,本地“龙子龙孙”便欢欢喜喜地舞起板凳龙,喜庆元宵之余,演绎了极具大田特色的民俗活动,传承着刻上地方印记的本土文化。“大家从小看到大,作为元宵节的重头戏突然被中断。我当时挺有感触,担心是不是以后越来越难看到它了。”杨当凌说,那时有点伤感,还有一点怨气,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来,“我要为板凳龙拍部纪录片”。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正巧刚刚学了影视剪辑技巧,杨当凌简单写了个大纲,就启动了纪录片拍摄计划。但她的想法挺宏大,“大家以往看到的多是舞龙过程,我想记录更多不为众人所知的文化内涵”。

  正巧,她的同学发现了大田温镇的宗祠正在制作板凳龙,欣喜异常的杨当凌赶到现场,找到老年人和青年人两代工匠。“很幸运,我正好撞上了板凳龙的大修,龙头、龙尾都重新制作,不是往年只是修改下外部装饰。”她说,“拍摄条件很符合我的期望,有老有少,有传承;宗祠老宅,有风味。”于是去年春节从初八开始,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7点,杨当凌带着她的尼康单反相机,一路跟拍到正月十五,从制作过程,到祈福仪式,积累了超过100G的素材带。

  传人的坚守,让她感动

  在大田,大部分乡村都有迎龙的习俗。龙都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除龙身外,其余部位一般由乡镇牵头制作并统一保管。龙身则由各户人家自己制作。这项可以追溯到唐朝的传统技艺已逾千年,其制作之精巧,集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舞龙时候还讲求技巧和体力,融体育、杂技、舞蹈于一炉。

  在这部纪录片中,杨当凌聚焦了板凳龙制作工匠温道电、温道双两兄弟,和他们18岁的徒弟温华胜,一起制作龙头、龙尾的过程。温道双负责制作骨架,有鼻子有眼,甚至还有牙齿、龙眉。族中长老说起其中的细节头头是道:“板凳龙传承的是龙的血脉,龙头高,象征站高望远,龙须长代表长命百岁,龙尾象鱼尾,讨个年年有余的好彩头。”哥哥温道电巧手一挥,一把剪刀给龙头龙尾添上了绝妙的剪纸装饰,让龙有了血肉。

  在制作的过程中,徒弟温华胜非常认真,一天12小时下来没有喊累。和温镇的其他孩子一样,他从小就看着父辈做龙、舞龙,听着各种关于龙的故事,传承的种子就慢慢地在心中生根发芽,“玩着玩着就成了师徒,说不清楚到底哪年开始做龙”。在他看来,制龙不仅有挑战性,还有创新性。

  除了制作的过程,杨当凌还记录了特殊的祈福仪式。在温镇,每年都会轮流选择10个结婚生子的男子来“做头”,代表大家通宵闹庙、祈福祭祖。迎龙结束后,孩子们还会讨要龙粿,期待一年的平安多福。

  “很多的习俗以前仅仅看舞龙根本不知道。”特别有意思的是,原本带着些许怨气和伤感的杨当凌,在跟拍过程中通过和工匠们聊天,对板凳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这门深植于民间的传统艺术,温镇居民有着坚定的传承决心和信心,更让她感动。温氏族人斩钉截铁地说道:“直到地球消失,才可能没有迎龙活动,板凳龙和地球共存亡。

  与更多大田人一起分享

  带着100多G的素材,杨当凌回到学校,去粗取精,最后剪辑出了7分多钟的精华版本,后来还请播音主持专业的同学配音,英语系的同学帮忙进行字幕翻译。

  去年11月,杨当凌的这部作品获得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和北京电影学院联合举办的世界大学生摄影展(金驹奖)多媒体组优秀奖。

  “与其他我拍过的片子相比,这部片子意义重大,经常反复拿出来琢磨。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悠久的文化沉淀,更有家乡的情感维系。身为土生土长的大田人,我希望有更多的大田人能够看到。”在同学的鼓励下,今年春节杨当凌将纪录片的网络链接发给了大田的各个微信平台,并留下了联系方式想和大家交流。在老乡的传播扩散下,一天之内视频总点击量就超过了2万次。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有网友在我QQ上留言,他说,他现在已离开大田出外打拼,这部片子让他一下子想起了以前在家乡的舞龙岁月,这样的感觉很好。”还有不少大田人联系杨当凌,为她加油鼓劲,向她推荐其他的传统文化题材。

  在纪录片的结尾,杨当凌发出这样的感慨:“穿越千年的板凳龙将永不停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化,杨当凌希望更多大田人对板凳龙的推崇与热爱千百年也不会改变。东南网3月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