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天竺山皓月湖清代古墓露出水面 墓主身份成谜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兰京 图/本报记者何炳进)“湖里有古墓!”7月17日傍晚,一位市民在海沧天竺山健步时,惊讶地发现:天天经过的皓月湖里,竟然藏着一座古墓。
接到线索后,东孚文化站站长刘玉琴立刻与东孚民俗文化艺术协会(简称“民俗协会”)联系,于次日一早,上山查看――原来,这是一座修建于清代雍正年间的古墓,距今已有290年。
昨日早上,本报记者来到皓月湖,探访了这一古墓。
位于皓月湖西北角
由三合土打造
这座古墓位于皓月湖西北角。若不是有照片比照,一般人很难发现――记者从观月亭附近的木栈道爬下,翻过小树林,才找到位于湖水边的古墓。
“最近比较干旱,加上开闸放水,湖水水位降低,古墓才显露出来。”天竺山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皓月湖水位较高,能没到木栈道,比现在的水位至少高两米多。
从外观上看,墓室由一条条规则的条石堆砌而成,长的大概有3米,短的也有1米多长;占地面积较大,墓碑前的庭院呈现阶梯状,就有20平方米左右。条石上布满了湖水冲刷的痕迹,下方的泥土已被掏空大半,很多条石摔下折断。
据当地人介绍,这些条石状的“石头”,是由糯米、红糖和三合土打造的。三合土,即红土、沙子、石灰。“在古代,家里越有钱,糯米、红糖放得越多,黏性越好,打成的石头越结实,不易凿开。”
墓碑文字很清晰 修建于1728年
墓碑的记载也十分清晰――墓主名叫李朝芝,于清雍正戊申年(1728年)立碑,距今已有290年。昨日,记者将古墓的照片发给厦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何丙仲。他根据照片分析,认为这应该是清初的一座小康人家李氏的墓葬。
“墓碑只有墓主的名字,而无墓主夫人的姓名,颇为反常。”何丙仲猜测,墓主应该是其家族值得纪念的人,后来家道因某些原因式微,因而草草下葬,连先人夫人的姓氏都没记上。后来,到了其“长房承重曾孙李填”这一代,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遂于雍正六年修建曾祖父的墓,并把曾祖父以下的两代先人名字一并刻上。
“雍正至嘉庆年间,厦门及周边地区因海商贸易的兴盛而繁荣,修墓在此期间,似有一定关系。”何丙仲说。
[探究]
古墓为何藏在湖中?
与修建水库有关,水位低时,湖中可见墓穴二十多个
据介绍,皓月湖也叫溪头水库,于1969年开建,距今近50年。“我记得小时候水库就在建,用板车运沙土。古墓的位置刚好是个山谷,周围是梯田。”58岁的东孚人梁开垦说。
60岁的老孙在东孚街道水利工作站工作了40年。据他介绍,溪头水库水位最高可达82米,最低也有55米。“水位再低点,湖里能看到更多的墓穴,最多时有二十来个。”
不过,老孙说,如此大规模的古墓确实比较少见。“很多都是空的,墓碑也都没了。”果然,距离古墓不到4米远,记者又发现了一个小墓穴,已被打开。
古墓主人是何身份?
乡民猜测,墓主李朝芝可能与抗倭英雄李良钦有关
“厦门发现的清代古墓,多是乾隆年间修建,雍正年间的还比较少。”本报资深编辑卢志明前日提前探访了这一古墓。他认为,这样规模的雍正古墓,有一定文史考究的价值。这里原来是山谷,变成农田,再变成水库,可谓沧海桑田,有一定的历史见证意义。
对此,何丙仲认为:“康雍时期的墓不常见,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不少是由于社会发展被开发掉。”而且,一般的清代墓葬,葬式比较统一,且多为薄葬――除个别有墓志外,均无有价值的随葬品。
可惜的是,据现场查看,这座古墓的墓穴已被打开过。“疑是被盗过。”民俗协会会长陈源来猜测说。
那么,李朝芝是谁呢?当地乡民猜测,他与明朝抗倭英雄李良钦(1490年-1580年)有关,可能是其宗族后人。嘉靖年间,李良钦为抵抗倭寇,在后寨后村的陡强山上建造“龙安寨”。古墓与“龙安寨”(又名青龙寨)仅一山之隔,不远处就是“龙安寨”的城墙。
这些猜测都需要翻阅族谱考证。昨日下午,记者在迎仙宫找到李氏后人――75岁的李昭荣,却没能找到线索。“由于各种原因,近200年的族谱已经丢失,恐怕难以找到。”李昭荣说。
对于李朝芝的身份,如果您有什么线索,欢迎拨打本报热线968820,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