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逐渐转凉 养生注意防"秋乏"

25.08.2014  11:31

23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处暑意味着暑气消退,秋天来临。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逐渐开始增多,气温也随之下降逐渐明显,人体很容易出现困乏、温燥等不舒服的症状。

处暑期间,天气由热转凉,很多人都会有懒洋洋的疲劳感,也就是"秋乏"。除了感觉疲劳,口干舌燥也伴随而来。据医生介绍,在炎热的夏季,由于人体大量出汗,能量消耗过度。而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

因此,身体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就是"秋乏"。"秋乏"虽不是病,且会随着节令的更替而自然消除,为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还是必要的。

中医专家:首先,不能像夏天那样裸露的,穿衣要注意,冷暖的变化就要注意了,适时的增加衣物。再一个,空调的使用也要适当了,过度的寒凉对中医来讲,对阳气是不利的。

再有,活动的量也要注意。因为这个时候阳气开始内收,这个时候运动忌大汗。大汗出来的话,容易耗气,阳气也容易敷张在外。所以运动尽量避免大汗。

据了解,"秋乏"还与体液偏酸有关,多吃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等食物有助于消除疲劳。而处暑以后,早晚温差变大,空气也变得干燥。

据医生介绍,处暑期间的"秋燥"属温燥。容易引起咳嗽、咽干、手脚心热等,气管炎、关节炎等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此时更加要注意饮食起居的调理。

中医专家:这个时候养脾,从中医来讲肝是入脾的。这个季节就要吃当令的东西,每个季节都一样,吃当令的食物是最好的。这些东西都是很好的,这些当季的时令瓜果都是很好的。像西瓜这类的就不是太合适了。

此外,医生还提醒,尽管南方的季节变化相比于北方没有那么明显。但是毕竟进入秋季了,不能继续按照暑天的饮食习惯来生活,在日常生活的规律上要有一定的改变。

福建新闻频道记者福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