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福建工商《砥砺奋进的五年》特别报道(三)优化服务

16.10.2017  17:42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工商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顺应体制调整、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新形势,大胆解放思想、积极主动作为,以商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服务发展质量,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持续提升队伍形象,下好改革“先手棋”,放好改革“当头炮”,推动改革出成效,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海峡消费报社组织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企业采访,通过“放开放活、信用监管、优化服务、队伍建设、非公党建、改革历程”等六个专栏,集中报道展示近年来我省工商部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服务新福建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可贵经验。

   

  买卖纠纷,315来帮忙

 

    “还好福州12315帮忙,要不我只能接受霸王条款了。

    日前,刘先生在福州一家品牌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买了辆车,价格为15万元。谈好价格、签完合同、付完全款,正准备提车时,工作人员却要求他在店里购买保险,称不在本店购买保险就不能提车。无奈之下刘先生只好向福州12315投诉。

    接到投诉后,工商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现场。经调解,汽车销售公司认识到了过错,同意按照合同让刘先生提车,不再有其他附加条件。

    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类似的消费维权案件日益增多,因此如何快捷高效地解决消费者诉求一直是工商部门思考的问题。

    近几年,我省工商部门大力推行“维权直通车”“12315诉转案”、建立消费者权益行政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消费维权专家信息库等举措,消费维权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全省各地的12315团队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作消费者的“保护神”“贴心人”。

    省工商局消保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围绕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工商部门以新消费、日常消费、农村消费为重点,发挥12315品牌优势,升级完善全省统一的消费维权网上服务平台,运用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提升消费维权便利化水平,加快构建福建消费维权工商指数,加强消费维权大数据分析,让我省消费维权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维权的专业性、法律性越来越强,普遍存在着举证难的问题。为降低维权成本,提升消费者的话语权,2012年以来,省消委会先后成立了金融、汽车、美容化妆、室内装饰装修、珠宝玉石专业委员会,由专业律师、业内专家,大学教授、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受理调解消费纠纷、开展专业知识教育、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问题,并为各级消委会、有关职能部门维权提供专家意见和建议,得到社会和消费者肯定。

    此外,为拓展维权平台、强化维权力度,省消委会还建立支持起诉快捷通道。2014年,省消委会与福建建达律师事务所建立“支持起诉快捷通道”,免费为消费者进行诉讼。快捷通道的建立,大大增强了维权力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进社区进学校消费教育“接地气

 

    “这样的讲座很实用,对我们帮助很大,你们什么时候再来?

    2017年5月18日上午,在福州金洲社区,省工商局、省消委会主办的金融消费教育讲座结束时,听众们围着专家咨询各种问题,迟迟不肯离开,不少听众打听下次讲座的具体时间,有的听众还向专家索要名片以备日后咨询。

    “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理解,这么多金融诈骗发生,这么多人上当受骗,老百姓以为公安和政府有关部门都没有努力,其实不是。除了各种渠道的宣传,这种面对面的消费教育讲座,是一种直接有效提高老百姓防范金融诈骗能力的途径!”省工商局消保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积极开展有特色、受欢迎的群众性消费教育引导活动,努力推进消费教育工作常态化,是目前工商消费维权的新趋势。

    枯燥乏味的讲座会使消费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省工商局、省消委会今年以来举办的防信息诈骗系列讲座从受众群体的特点出发,设计了接地气的金融话题,多用生动的故事和专家经手的案件,大大提高了金融消费教育讲座的趣味性和关注度。满场听众有老有少,几乎无人中途离场。

    除了进机关、进社区,金融消费教育讲座还进入福州各大高校,受到广大师生欢迎。

    在强化消费教育和引导方面,省工商局着重抓社会热点。2016年,省消委会结合电信诈骗热点,与新华网联合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三进系列活动”,组织福建银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协会、省工商银行等11家银行,制作了“专题电视宣传片”“DM、卡片”“金融诈骗典型案例”,开展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系列宣传活动。覆盖受众约920万人次。参与有奖知识竞赛约9.8万人次。

  消费维权关键要形成合力

    “当消费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消费维权事业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省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当前的消费维权工作关键是要形成强大合力。

    为此,从去年以来,省工商局致力于推动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支持起诉快捷通道”,加强消委专家委员会工作。与此同时,省消委会等单位也在逐步壮大消费维权志愿者队伍,推动区域消费维权机制和跨境消费维权协作机制建设,协调解决消费热点难点问题和重大消费事件。

    如今工商系统在消费维权方面已经形成多方合力的局面。除了“12315”这个维权品牌,还有检查大队及各级消协组织,如何建立高效、协调、顺畅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工商消费维权的整体水平,是近年来工商系统的一大课题。

    作为社会监督组织,各级消协在日常受理投诉的同时,重点将维权从事后向事前推移。通过消费指导工作加强消费者的消费知识及维权水平,同时对涉及百姓民生的重大事件能做到提前预警,为政府部门排忧解难。

    今年年初,不少消费者深陷高额消费返利陷阱,省消委会在深入调研福州百分百返利网诉案后,立刻通过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全国率先发布高额返利消费风险警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避免群体投诉等突发事件的发生,确保了社会稳定。

    除此之外,各地工商局12315机构、检查大队更侧重于加强维权行政执法。工商部门强化12315机构、检查大队和消委会的联运协作:消委会秘书处直接处理消费纠纷,同时还负责为消费者提供消费指导和警示;受理的投诉或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举报,需立案查处的由检查大队按行政处罚相关规定办理,并将处理结果按要求反馈12315服务台。通过三合一,形成维权合力,有效地优化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执法资源,实现了消费纠纷“一个平台联动”的局面,让消费维权工作更加高效地运作。

  

记者手记:

 

 放心游福建工商有口碑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因此,不断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强化消费维权,事关经济发展、民生福祉。

    2016年,省政府将“消费维权满意率”纳入对各地政府2015年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消费维权工作,与此同时,我省工商系统认真将于伟国省长关于“放心游福建”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到实处,做好全省旅游投诉、接听和转办工作,继续创新和深化好机制,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完善“福建省12315旅游投诉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办理效率和质量,让“放心游福建”由承诺、机制、服务,转化为广大旅游者的真心认可和真实口碑。

    有目共睹的是,福建的旅游环境越来越好。全省12315服务热线在今年第二季度共登记受理旅游咨询330件,投诉282件,举报31件,均已办结,办结率100%,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15.30万元。

 

 

  助力发展,工商贴身服务

 

    近日,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6000吨,货值60万美元的硫酸铵经检验合格出口菲律宾,这也意味着这个全球最大规模的己内酰胺项目在福建连江首次实现出口。

    作为一家规划建设年产100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一体化、项目总投资4.2亿元的公司,能够顺利建成投产并实现出口,得益于工商部门实施的“重点项目特办制度”。

    为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积极扶持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今年1月3日,省工商局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十条措施》,特别提出了“实施重点项目特办制度”,要求主动对接各级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成立专项服务工作小组,专门研究解决企业工商登记所遇到的难题。

    己内酰胺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又是危险品,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省重点项目顺利建成投产,省工商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指导下属部门特事特办、重点帮扶。

    2016年3月,申远公司尚在一期工程建设期间,福州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高峰就带领有关人员来到申远公司建设项目开展现场服务,并对特种设备安全进行现场检查,要求业主、施工、监理单位强化质量安全意识,从项目源头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今年上半年,申远公司一期工程建设已近完成,而专门为其提供氢气、合成氨等气体的配套项目“液化空气(福州)有限公司”工程建设也接近尾声,两家企业计划于今年6月底投产试运行。由于特种设备量大面广、检验报告出具量大时间久,办证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两家企业投产前办理好使用登记证,根据省工商局的意见和建议,连江县市场监管局积极协调省市局、省特检院有关部门,以及使用单位和安装单位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议,对特种设备办证的相关事宜进行了商议和协调,在检验机构对设备资料审核和现场检验合格的基础上,安装监检报告出具和使用登记证办理工作同步进行。

    同时,连江县市场监管局将办证窗口前移,在辖区基层所设立专门办证服务窗口,方便两家企业就近办证,提高办证效率。6月15日,此时距离试运行已不到半个月,两家企业共登记特种设备数760台,基本完成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的办理。

    如今,这个由法国液空集团在中国投资的第一个煤气化项目已正式投产,并顺利实现了首次出口任务。

 

 特事特办助推打造产业“新风口

 

    在省工商局的指示和引导下,各基层工商及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建立绿色通道,对重点项目实行“贴身”服务,按照“立即办、马上办、主动办、灵活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给重大项目落户开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还将重点任务及重点项目落实推进情况列入干部一线考察内容,定期评估。

    福州市晋安区市场监管局对重点项目实施预约服务和跟踪服务,安排专人上门服务,以“马上就办”的效率,全面提速行政审批,成功帮助重点项目东南沿海峡铁路福建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增资扩股,企业增加注册资本320亿元。

    福建中粮华港饲料有限公司由省内饲料龙头企业福建华港农牧集团和世界级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达2亿元,是莆田市秀屿区的重点项目。秀屿区工商局窗口指定专人全程跟踪指导,通过微信、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指导企业设立、变更组织机构、股权出质设立及变更、股权转让登记等一系列登记手续,并启动“容缺受理”程序和重点项目“当天核准制”,帮助公司在2016年10月1日前顺利完成兼并重组。此次兼并重组,民营企业活力和国有企业资源实现了强强联合,预计正式投产后年产饲料100万吨,年营业额50亿元,年利润1.1亿元,年创利税2800万元。

    2017年初,福州市政府启动滨海新城建设,依托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建设国家东南大数据中心,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健康医疗产业、互联网产业、海洋产业等。长乐市市场监管局派驻工作人员入驻数字福建产业园分中心,实现在分中心窗口办理已入驻中心的所有业务。他们对照重点项目清单,推出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周末服务制度,及“窗口无否决权”服务机制等举措。同时优化审批环节,实现40%的项目办理时限以小时计算的小目标。

    截至2017年9月20日,东南大数据产业园已落户企业116家,集聚三大运营商、百度、360、浪潮等知名企业,上市企业、品牌企业、双创中心在这里多元互动,医疗数据存储、数据研发应用、数据交易、产业基金实现集群化发展,一个新的产业“风口”正在这里加速形成。

 

 

 一枚地标,富了一方百姓

  福建省工商局多举措推动地标精准扶贫,促“三农”经济发展

 

      邵武市高峰村出产优质红米,但由于产地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当地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帮助下,几个主要种植户一起组建了红米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新的红米品种,同时申请注册地理标志“邵武红米”。

    地标被正式核准通过的第二周,红米收购价已经上涨到每百斤170元,光红米种植这一项,为高峰村农民带来增收30万元的经济效益。

    别看这一枚小小标志,它可是与“三农”联系最为密切的知识产权,能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省工商局历来重视地理标志商标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探索适宜本地的“地标扶贫”做法。

  多措并举,

  优秀地标全面开花

    福建省各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主动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的沟通,争取农业、质监、卫生等有关部门的配合,出台多项有利推动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的措施。

    2016年3月,省工商局印发《关于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工作的若干措施》,围绕地理标志商标从及时注册、规范使用、有力保护、典型示范等4个方面制定推进措施。

    今年3月底,省工商局完成《福建省地理标志商标调研情况报告》,进一步梳理了我省311件地标的注册、使用、管理、保护等基本情况,为下阶段全省地标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参考。

    同时,省工商局还分别在2014年开展十佳地理标志商标评选工作、2016年开展优秀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推广示范工作,对监督管理到位、商标使用规范、产品质量稳定、品牌知名度高的地理标志商标及注册人进行推广和表彰。今年3月17日,省工商局下发通知,安溪县茶业总公司、福鼎市茶业协会、宁德市渔业协会等6个注册人进入2016年度优秀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人推广示范名单。

  全国第二,

  全省地标达333件

    经过几年摸索,宁德工商局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地标扶贫经验:精准定位、精准谋划、精准培育、精准保护、精准推进。该局引导和鼓励地理标志商标被许可使用企业以“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企业商标”的模式在包装上和广告中规范使用。漳平市工商局积极指导漳平水仙茶地理标志商标所有人完善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和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对使用作了更具体、更全面、更细致的规定。

    各级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指导权利人对地理标志商标加强宣传,培育高知名度商标,并促进商标有效运用。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共有地理标志驰名商标26件、著名商标57件。

    几年耕耘,取得可喜发展。截至2017年上半年,全省拥有地理标志商标333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注册50件以上的地区有漳州、宁德,共计167件,占全省总数50.2%。漳州市工商局积极推进地理标志商标和集体商标注册,目前“双标”注册总量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宁德市工商局探索出一条运用“地标”精准扶贫的新路子,被工商总局称赞为“宁德模式”。

 

 

 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工商总局确立推广样板

  “宁德模式”惊艳全国

 

    9月18~20日,中国工商出版社、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法制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消费者报等组成的新闻媒体采访组一行在福建省工商局人员陪同下,来到宁德考察采访“地标扶贫”。

    这是继今年3月宁德市地标扶贫经验做法被工商总局在全国工商系统“商标富农”工作座谈会上向全国推广;6月在扬州举办的世界地理标志大会上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上;8月,在江苏淮安召开的全国工商系统“商标富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再获肯定之后,“宁德模式”又一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贫困人口还高达77.5万人、2000年前一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都没有的地区,如今却呈现出一幅“注册一件商标,致富一方百姓”的美好画卷。这既是闽东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工商人运用地理标志助推精准扶贫交出的亮眼成绩单。

    今年以来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精准扶贫推广样版的“宁德模式”,正是全省工商(市场监管)系统开展“地标扶贫”,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缩影。

  一朵银耳,富了一个山区县

  全国95%银耳产自古田,年产值近16.7亿元

    入秋以来,古田县高海拔地区的菇农正加紧采收加工银耳,以弥补淡季市场供应。走进天天源鲜银耳种植车间,只见一朵朵银耳像白牡丹一样开在黑黝黝的菌棒上。“这种鲜银耳卖得很好。”荣源贸易有限公司的戴启伟喜滋滋地说。

    自古田银耳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以来,品牌效益平均每年增加15%以上,年产值16.7亿元,占全国银耳总产量的95%,惠及古田人口3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67%。这两年,古田菇农仅银耳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7000元,占总收入的53%。

    “地标”还能有效解决下岗工人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霞浦元宵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后,县茶场的289名下岗工人每人分得10亩茶园,以茶代薪、自主经营,快速脱贫奔小康。“福鼎槟榔芋”许可企业建立福乐基地,带动100多位残疾人种植槟榔芋。

  一尾黄鱼,游出一个大产业

  出产全国70%大黄鱼,年产值近26亿元

    几年前,谁能想到,一尾黄鱼竟游出了一个大产业。

    中央媒体采访组一行实地考察了“宁德大黄鱼”许可龙头企业宁德市金盛水产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尤信铃向采访组介绍了大黄鱼生产加工情况,公司应用“宁德大黄鱼”地标促进企业品牌提升、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及产品质量监管的经验。

    在宁德,被大黄鱼改变命运的,远不止金盛水产。

    经过宁德市工商局和渔业协会的努力,宁德大黄鱼于2012年2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许可使用企业达23家,大黄鱼产业蓬勃发展。2016年8月,宁德大黄鱼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目前,宁德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育苗、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市场中心。全国每年70%以上的大黄鱼成品产量和90%的大黄鱼种源来自宁德,帮助10万名渔民实现脱贫致富。“现在大黄鱼鱼排上渔工一年可以收入六七万元,超过其他农民工的收入。”宁德市渔业协会秘书长韩承义兴奋地说。

 

 

 记者观察:

  

爆款”地标成闽东形象大使

 

    29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曾语重心长地说:“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

    29年后,宁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2000年前的一件没有,到如今拥有60件,数量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惠及人口近300万。宁德市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如今的11.3万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多元增至1.24万元。

    近年,宁德不断推出一个又一个农产品的“爆款”:大黄鱼产量占全国70%,银耳产量占全国95%……令人咋舌,令人惊艳!如今,福安、福鼎市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蕉城区是“中国大黄鱼之乡”,古田是“中国食用菌之都”,柘荣是“中国太子参之乡”,而“中国海带之乡”在霞浦……人们凭借这些沉甸甸的国家级“金牌”认识了宁德,而“地标”也成为闽东各地的形象大使。

  

 

工商大数据 自己会“说话

  省工商局借助大数据实现宽进与严管无缝对接,营造更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大数据成为工商监管利器

 

    随着国家大力要求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大数据成为我省工商部门解决这个问题的利器。

    省工商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以网络市场监管为例,在网络市场交易环境下,市场主体以及交易客体(商品)存在着准入平台化、进入退出动态化的特点,进而造成事中事后的监管没有抓手,没有方向。而大数据可以做到对市场参与主体的动态跟踪,实时了解平台上新增和退出的主体,对交易客体进行商品描述、商品价格、商品广告语等多维度刻画,进而对市场主体的全生命周期做到动态信息获取,为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有效的手段。

    今年以来,省工商局立足我省经济特点,继续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数据挖掘与决策支持系统(二期)项目建设,构建福建企业活跃度指数模型和消费指数模型。省工商局信息分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未来可以通过工商数据与其他部门数据的横向比较、交叉分析,建立分析模型和分析规则,发现市场活动趋势和变化先兆,有预见性地指导后续监管工作,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或行政指导,扶持企业健康发展。

    别小看数字,它可以反映很多问题。

    福建自贸区自挂牌以来至2017年8月底,共新增企业63057户,其中,新增内资企业59989户,占95.13%,外资企业3068户,占4.87%,入驻自贸区的外资企业中台资企业1803户,占将近六成。相关人士表示,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了福建自贸区更加重视加强外资准入监管,尤其是对台合作的区域优势得到极大发挥完善。根据外资企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设立程序由登记前备案改为登记后备案的转变,省工商局及时出台相关操作意见,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实现改革政策的有效衔接。“‘虹吸效应’从数据就能看出,自贸区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上发挥了突出作用。”

 

 且听大数据怎么说———

 

        改革激发市场更大活力

 

    自2013年12月1日起,福建省工商局实施了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力求放得更宽,搞得更活,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几年来我省新登记企业迅猛增长。

    “过去三年半,我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突破180万,如果按一年250个工作日估算,这意味着我省平均每天诞生约2064家企业。”省工商局有关人士表示,这一增长势头还在进一步得到强化,数据显示我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被有效激发起来了。

    “太快了!”8月31日,刚在福州市市场监管局领到企业营业执照的福建福伦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任福颇为兴奋,“只要提交一套材料,三小时就出照了。

    福伦投资只是受益于商事制度改革的福建企业之一。省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省实有市场主体297.18万户(包括各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已经全部使用“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可以说,以前办执照真是七八个部门‘跑断腿’,很多人刚开始创业就碰到这样的‘大山’',热情和信心都少了一半。”来自福州的创业者邹子萌说,现在只需一个窗口、一张表,几乎是立等可取。

    创业者的信心,反映在工商大数据上。今年上半年,我省新设市场主体31.66万户,同比增长12.33%;其中私营企业增速最为明显,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实有私营企业88.75万户,同比增长20.39%。可见“一照一码”带动我省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实实在在为创业者“松了绑”,帮他们“立稳足”。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经济这个词,摸不着,看不见,却又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过去五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下行压力持续影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当务之急。福建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80%以上资产布局在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现代基础设施等四大领域;同时,通过做优增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而根据年初发布的《2016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去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12242.28亿元,增长10.7%,远超过第一产业的3.6%和第二产业的7.3%。可见福建的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得到改善,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以自贸区为例,挂牌以来,福建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中,第一产业约占1%,第二产业约占7%,第三产业约占92%,其中排在前三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另一方面,结构调整体现在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成效初步显现。近年来,福建省工商局致力于简化企业注销流程,推动市场准入和退出全程便利化,并在全国率先出台完整统一的全省性简易注销登记办法。

    省工商局信息分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17年上半年全省注销市场主体69808户,与2016年上半年的84134户相比,减少17.03%。“第三产业注销市场主体共54203户,与一、二产业相较比重最大,但与2016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4.75%。同样,今年上半年一、二产业的注销户数也分别减少了6.97%和26.22%。

    从这一组工商大数据我们可知,尽管企业间竞争加速了优胜劣汰,但今年上半年企业退市速度明显放缓,全省经济日趋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