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前坪乡:青山绿水依旧 致富不忘环保

01.09.2015  17:43

  采矿造成山体裸露植被破坏

  矿山整治后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前坪乡的矿藏资源占该县矿藏总量的40%以上,但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轰轰烈烈的采矿运动对这个原本平静的小镇来说喜忧参半。

    “闽中宝库”需绿水青山支撑

    前坪乡原是植被繁茂的地方,在开矿前森林覆盖率高达68%。但经过近几十年的采矿运动,2010年前坪乡森林覆盖率下降到了54%,望眼望去,一座座山更像是被撕开了似的。

    “晴天的时候都要把门窗关的紧紧的,雨天的时候路上积满了黄泥巴,穿鞋根本无法出行,暴雨天时常引起道路滑坡、塌方,给村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前坪乡党委书记陈建文告诉记者。

    为尽快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和改变一直以来先发展后治理的落后观念,福建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倪岳峰作为大田县挂钩联系的省领导,在2015年8月初调研前坪乡川石矿区石时,肯定了前萍乡这几年在推进矿区水土流失治理所取得的成效。

    2012年开始,该乡的川石矿区计划投资1.83亿元用于矿山复绿工程,规划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4.3平方公里,2014年完成矿区复绿面积近50亩。

    同时,前坪乡政府对目前仍在采矿的矿山采取边采矿边复绿的工作,这项举措在复绿固土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2年8月,福建鑫鹭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循环经济项目区一期项目正式投产,每年将直接回收利用原已废弃的低品位褐铁矿50万吨,回收减排选矿15万吨,实现高炉炉渣和除尘灰综合利用率100%,年可节省焦炭2.7万吨,节省电耗1080万度。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前坪乡各矿区废矿渣明显较少,这也给当地的政府较少了环境修复的压力。

    河长制和生态巡回法庭保障村民正常生活

    早些年村民的日常饮水都是在河里挑的,由于仅几十年来洗矿产生的污水流到了河里,现在没有人会直接饮用河水了,山川村的村民对近年来生态的变化心理很是矛盾。

    2015年,为推动“河长”责任制目标任务的落实,全面开展河道整治工作,切实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做到“水清、河畅、岸美”,大田县成立了由乡镇主要领导负责的巡河制度。这一制度的设立,使前坪乡原先浑浊的各支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矿山的征地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作,在过去的几年里,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法律知识缺乏是农村的普遍现象,征地产生的矛盾纠纷引起的群众上访,给当地乡镇府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村民大多只看眼前利益,我们政府工作人员对他们详细的说明政策情况,他们经常不理会,要闹着去上访,生态巡回法庭的设立,给村民一个很好的法律解决途径,对消除村民对政府的误会有极大地帮助。”陈建文说。

    发展优势副业村民共致富

    前坪乡的前坪村有“生姜之乡”的美名。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生姜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通过多年的规模种植,村里成立了多家生姜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产品远销厦门、广东,供不应求。

    “目前全村的生姜种植面积6千余亩,亩产3千斤左右,行情好的时候一斤收购价能达到20元以上,一般的小农户一年光靠种植生姜就能收入2万元左右。”大田县金绿生姜专业合作社姜总经理告诉记者。

    生姜变“金姜”,种植生姜给村民带来了不少甜头。

    “目前整个乡有2000余户村民有一半以上在种植生姜,还带动了周边村镇加入到生姜种植队伍,很好的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该乡乡长陈结章告诉记者。

    在前坪乡下地村,记者看到了前坪乡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典型,150亩的台湾泥鳅养殖基地。

    大田县育龙养鱼专业合作社廖总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合作社拥有标准养殖池塘68个,养殖170万尾台湾泥鳅,年亩产总值达6万元,年亩产利润达2.4万元。

    “原先也是当地矿主,尽管做农业会很辛苦,但由于近几年原矿市场不景气,再加上国家对矿山环境整治的高标准,采矿大多处于亏本状态,现在矿山处于半开采状态,采矿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选择发展些副业,下一步将计划扩大合作社经营规模,发动村民加入到合作社养殖。”廖总经理说。

    在廖总的影响下,当地另外两名在矿场打工的青年辞去矿场的工作,尝试发展农副业的前景。

    “作为老矿区,要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齐步走并非易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赢在主动、贵在坚持、好在实效、重在保障’四项原则,把村民幸福感放在首位。”陈建文说。(陈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