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万名"妈妈职工"家门口就业 工作孩子两不误

08.07.2014  13:35

福建工会网讯(通讯员 范可杰) 家住大田县均溪镇红星村的哺乳期妇女杜兰婷喂饱7个月大的孩子,孩子满足地睡着,她轻轻地把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又回到了放在阳台一角的缝盘机前,缝纫着一件将要完工的成衣。

近年大田县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用工短缺,针织、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更是因招不到劳工而难于达产;另一方面,山区大田县有50岁以下的巳婚育龄妇女8.6万人,她们在哺育孩子的同时也渴望着参与劳动创造社会的价值。

面对这一“双难”困境,大田县总工会在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中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他们深入企业下到乡镇走进社区家庭,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了解育龄妇女的就业愿望,并有针对性地引导企业建立 “妈妈班组”、“妈妈车间”,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哺乳室和托儿所,对育龄妇女实行弹性工作制计件工资式的管理模式。

针对有上班需求但因孩子太小不愿意离开家庭到工厂打工的“妈妈”们,大田县总工会还创新思路商请企业根据企业和“妈妈”们达成的用工意向采取由企业送设备、送材料、负责上门维修保养设备和回收加工成品、送劳资的形式实现“妈妈职工”家门口就业,仅大田县宏润针织时装有限公司就有120台机器分散在120个“妈妈家庭”中,杜兰婷就是这一用工模式的受益者。

2002年建厂的宏润针织时装有限公司工会女工主任林明华介绍,企业用工高峰期时有1800多人在厂上班,多年来由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招工成了一大难题,企业因招不到工人订单不敢接,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益。她说:“在县总工会的引导下,企业最初通过尝试在车间设立“妈妈班组”实行弹性用工计件工资的管理模式,“妈妈职工”们可以根据孩子上学放学时间选择上下班离厂时间,并自主决定加班与否,最早吸收了50名妈妈职工来厂上班,通过两年的实践发展,目前从两个“妈妈班组”孵化出了两个“妈妈车间”共360名的“妈妈职工”在“妈妈车间”上班。而在这一模式上的延续,她们厂还有120名在家上班的“妈妈员工”每个月能从公司领取近24万元的劳务报酬,如今,这个厂所接的订单也较之前大幅增长。

福建格林实业(三明)有限公司是最早建立“妈妈班组”的企业,组长陈秀胜告诉记者,“妈妈班组”的职工都有个特殊的胸牌,可以自由安排进厂工作时间,在企业生产旺季,可以自主选择加班与否,如今,这个企业也从两个的“妈妈班组”发展成了“两个妈妈”车间6个班组。最先成立的那个“妈妈班组”捧回了2014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其组长陈秀胜本人4月25日作为福建省 “全国工人先锋号”的代表进京领奖。

弹性化”的作息时间,人性化亲情的管理模式,让“妈妈”们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外商投资南湖针织时装有限公司、德润陶瓷等企业纷纷效仿并创新拓展了“妈妈班组”弹性用工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全县在各类劳动密集企业中建立妈妈班组13 个,妈妈车间5个,有一万多名妈妈职工选择了这一灵活就业的弹性上班模式,她们在家庭的相夫教子过程中实现劳动美中国梦的生活创造,“妈妈职工”家门口就业有效地破解了企业招工难和“妈妈”就业难这一“双难”问题。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