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万宅:遗在深山里的一颗明珠

22.12.2015  18:00



万宅银杏群落



万宅奇异风俗——崖葬



绍恢堡



耕归图

  ●三明日报大田记者站 颜全飚∕文 温欣孝∕图
  万宅村位于大田县广平镇西北部,距大田县城76公里、三明48公里,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一座以余氏家族为主的血缘村落。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村寨集古堡、古屋、古树、古洞、古寨址、古风、古韵于一体,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是省历史文化名村。村寨周围群山环绕,内部流水潺潺,水源极为丰富,寨民基址恰处于山水环抱的中央,整个村寨规划布局合理,借山借水、精美秀丽,凸显古人地理风水智慧。
银杏群落揭开神秘面纱
  立冬到来,万宅银杏群落迎来了一年里最美的时光,杏果熟落,满树金黄,如梦似幻。孩子们在树下嬉戏,老人们在休憩聊天,仿若一个美丽的童话。
  七年前,当地摄影家林建伟以万宅银杏为主题的一幅摄影作品发表在《人民政协报》上,近年,一些摄影家到这儿采风,拍摄的作品纷纷在外获奖、展览,被编辑成册,在微信圈里转发,这个隐藏在深山里无人知晓的古村落一下热了起来。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这银杏是元代官至奉政大夫的老祖宗余成观游宦山东时引种,后来,有苗木陪嫁的习俗。老银杏属于余家祖传的财产,人人有份,每一株归属几户主人管理。一株老银杏树每年可长400斤左右的果,果子可入药,在物资匮乏年代,银杏果成为救命树。
  村支书余有创说:“每个周末,都有300多自驾游人群和摄影爱好者来这儿观赏、拍照。前些天,台湾春舞枝公司前来寻找商机,考察发展民宿旅游项目。”
  银杏备受游客青睐,让村民们看到了增加经济收入的前景,家家户户继承祖业,大面积种植,已达到200亩。
  万宅银杏群落历史悠久,树龄在200年以上的有23株,总面积有1平方公里,其中被评为三明市首届树王的树龄达818年,是南方少有的银杏群落。随着银杏群落被发现,村庄的历史与文化被揭开神秘面纱,2014年12月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10月被评为省历史文化名村。
传统文化元素留下烙印
  万宅绍恢堡,建筑宏大精美,结构保存完整,是大田土堡群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堡建于道光年间,具居住与防御功能为一体,是一座府第式“五凤楼”民居,前方后圆,主体建筑中轴线分布,依次有外壕、堡墙、前天中、前堂、中天井、厢房、正堂、花台、两侧护厢、环墙廊房等,进入堡内,漫步在前庭后院,细品精美建筑布局,置身雕栏画栋,仿若穿越时光,曾经繁华浮现。
  镇党委宣传委员廖桂珍介绍:万宅沉积不少历史,银杏群落后山顶上有一座旧寨址,传闻宋朝时有部分方腊义军流散到此地驻扎,村民称为“方腊寨”。山中还有十八洞,当年朱德率红军曾经驻扎于此,洞前山路艰险崎岖,风景奇峻,美不胜收。此外,始建于北宋的植福堂内供奉有姜公真身舍利,水尾石拱廊桥也有千年历史,还有三座富有特色的清代古建筑承振堂、太和堡、瑞祥堡等。
  万宅银杏群落相邻的就是元代郭居敬的出生地水城,郭居敬编著的《二十四孝》辑录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序而诗之,用训童蒙。该书成为元明清时期普及孝道的通俗读物,流传至日本、朝鲜、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孝道文化一代代教寓着万宅村民,他们至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万宅至今保持着独特的古代民俗,有吹唢呐、大腔戏、舞布狮等,此外村落从明代开始有崖葬习俗,现有遗址多处,存放先人遗骨的陶罐裸露在崖壁缝隙间……
  腔戏是万宅特有的剧种,是福建省最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因“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而得名。大腔戏保留了清晰的荆楚古音的纯洁面目,被誉为是“戏剧中的瑰宝”。万宅余氏族人会在迎神赛会、祭祖等节庆活动中演出。
  除了银杏群落,村中还有大片的香樟树林,树龄已达400多年,仍然青春不老,枝繁叶茂,天气炎热的盛夏,许多村民来到树下消暑乘凉。
美丽乡村建设再起航
  近年来,广平镇积极引领当地利用银杏群落自然优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建设美丽乡村,聘请厦门专家、学者对美丽乡村核心区进行远景规划。第一期投入60多万元打造以“银杏王”为主题的银杏公园,建造银杏亭、木座椅、鹅卵石漫步道、改造观光假山鱼池。
  下一步,计划将银杏公园与后山近年来种的200亩银杏对接,铺设绕山栈道,直至山顶,保护性开发方腊寨旧址。镇党委宣传委员廖桂珍说,游客下山不走回头路,将漫步在10多亩的樱花园内,峰回路转,就到有着数亩荷塘的植福堂。修建于宋代的广元寺传说是植福堂姜公的避署胜地,这里有大片国家二级保护的藤本植物野生禾雀花,串串花朵似紫色风铃,这些花朵将攀爬到绿道上方,垂在游客头顶。到达百年香樟林,就可以看到省级重点文物绍恢堡了。
  “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支持资金很快下来,镇也将给予配套,项目建成后,游客到这儿民宿游,呼吸自然清新空气、漫步银杏香樟群落、观赏古代建筑,体验传统民俗,到元代郭居敬出生地观看孝道文化园、接受陶熏教育,一个周末就‘满载而归’了。”省委党校挂职村干部鲍瑞民自信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