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学生暑期支教不再流于形式

26.08.2016  20:49

  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大潮中,每年都有大批高校学生奔赴各地偏远地区,开展短期支教。同时,不少兴起中的公益助学组织,也不断壮大着支教队伍。但社会上关于短期支教的争议从未停止,短期支教不可持续、效果有限、留下“后遗症”等弊端屡屡被提及。(东南网 8月22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暑假期间纷纷走进偏远农村地区,走进社区(村居),开展公益支教活动。但在具体支教活动中,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教育经验欠缺、支教时间短、成员更换频繁、支教行为偏向功利性,支教活动不可持续等原因,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许多家长、教师、学生明确对大学生暑假短期支教表示反对。

  其实,大学生暑期支教有着积极的作用,能拓宽孩子的视野,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能增强孩子的艺术修养、身体素质和安全意识,能带给孩子先进的文化理念和激发孩子对理想追求,特别能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一个丰富多彩、充实快乐的假期生活。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因势利导,让活动富有成效,真正为广大农村未成年人服务。

  首先,要严格准入制度。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参加暑期支教活动的。因此,在暑假来临之前,相关负责部门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发布招募信息,动员广大在校大学生,特别是本地籍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报名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严格资格审查,全面考察他们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志愿服务能力、支教动机和理念等,并择优录取,组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和志愿服务精神的暑期支教志愿者队伍,为暑期支教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要开展业务培训。由于在校大学生尚未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还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因此,相关负责部门要以知识讲座、短期培训、现场观摩、业务指导等形式,及时开展支教志愿者业务培训活动,全面提升志愿者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促进大学生暑期支教质量水平的提升,真正为农村未成年人服务。

  再次,要完善考评制度。相关负责部门要建立健全暑期支教大学生信息档案,探索建立“大学生暑期支教服务卡”,完善大学生暑期支教服务评价考核机制、服务对象意见反馈机制和志愿服务表彰激励制度。组织专人对大学生支教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使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以及服务效果有一个较为翔实的记录,并将考评结果反馈给支教大学生所在的学校。及时发现和总结大学生暑期支教服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

  最后,要构建长效机制。大学生暑期支教时间短暂,这是不争的事实。相关部门要着手建立大学生暑期支教服务的长效机制,对暑期支教进行长期规划,积极联系有关高校,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点对口支教。鼓励参加暑期支教的大学生积极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回访,继续关注关心支教过的农村未成年人,关注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心理状况、情感需求等、使暑期支教的成果得到巩固,过程得到延续。

  如今,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是利是弊,众说纷纭。但可喜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支教大学生的努力下,大部分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已经不再流于形式,逐渐走向规范、成熟,为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作出应有的贡献。(泉州市泉港区委文明办林银秀)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