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要当“板栗王” “长汀经验”再升级

08.10.2014  14:29

俞永祥在母亲赖金养的传授指导下嫁接板栗苗

  东南网10月7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通讯员 丘嘉瑞 文/图)苦干30多年,长汀的“愚公”们,用大半生精力,摘掉长汀县“水土流失冠军”帽子,成了“全国水土治理的典范”。

  如今,黑发变白发,“愚公”们老了,可喜的是,他们的儿女们,不少舍弃城里的生活,返回家乡,继承了父辈的“绿色事业”,成了人们口中的“绿二代”。

  有雄心,爱学习,还带来新技术,这些“绿二代”正在新的起点上,让“长汀经验”再升级。

   俞永祥 大学毕业生,要当“板栗王

  俞永祥没有国庆长假,每日和母亲赖金养一起,在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项公亭山上,打理板栗林。

  1999年,俞永祥的父母租赁承包了项公亭山上500多亩的板栗林,成了水土治理的草根英雄。父亲去世后,如今母亲赖金养也年逾半百,面对板栗林、猪场、市场、销路,有点力不从心。让她欣慰的是,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回到项公亭山上,挑起了果园猪场管理的重担。

  解决销路,母亲基本靠腿和嘴,但是年轻的俞永祥,更喜欢用网络解决。刚毕业时,碰上了板栗丰收,但板栗脱壳全靠人工剥,速度跟不上客商的订单,不少板栗都烂在仓库里。情急之下,俞永祥上网搜索,从江苏买来3台剥壳机。机芯太小,俞永祥就请来机械师傅,改造机芯,最后,三四个品种的板栗都能剥。

  俞永祥说,人工剥壳,一个工人一天工资80元以上,每人每天才剥50多公斤。有了剥壳机,3台一天剥2500多公斤,仅剥壳一项,就省下5万多元成本。“绿二代”带来新视野,俞永祥一直在积极探索,在水土流失区发展林下经济。今年春天,俞永祥与县水保部门合作,在板栗树下种植500株黄枙子。前段时间,他了解到林下可种植铁皮石斛的信息,就专程到连城、武平考察,准备尝试板栗树寄生种植。

  俞永祥说,他准备建一个30立方米的冷库,办300头牛的牛场,搞沼液喷灌,把板栗场建成“猪—沼—果”模式示范场。

   林鑫荣 财务管理出的“生意经

  在长汀县四都镇红都、同仁、羊古岭三个村交界的黄坑山场上,住着25岁的林鑫荣和他的父亲林慕洪,经营着归龙山农牧公司的4600多亩油茶,此时油茶伸枝长叶、青翠喜人。

  放弃百万年薪的医生林慕洪,回到长汀四都老家种茶,为山“看病”。3年前,学财务管理的林鑫荣回到老家,协助父亲管理油茶、猪场。

  财务管理专业出身,林鑫荣精打细算,在饲料、预防免疫接种药品采购上,他上网搜索、了解市场行情,深入市场调查,对比供应商报价,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父亲林慕洪对此赞誉有加,林鑫荣负责饲料和药品的采购,一年调运2000多头猪,节约了30多万元成本。

  林鑫荣平时注重钻研油茶、养猪方面的知识,多次到南平等地参加油茶种植、管理培训,又到龙岩、连城等地学习养猪技术。父亲种油茶时,采用的是挖鱼鳞穴,经过培训后,林鑫荣提出采用前埂后沟小平台挖大穴的方法,既保土保水又保肥,效果明显。如今,林鑫荣又埋头钻研起沼气的综合利用。公司的猪场建了5口共1500立方米的沼气池。

  林鑫荣说,继承了父亲的绿色事业,要做大做好。今年,在县农业开发办的支持下,公司搞了1000亩的板栗果园喷灌。同时,公司争取到林业部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项目,已在新华、渔溪村租赁山场1100亩,建设优质、丰产油茶示范基地。

  声音 绿二代回归 发展更持续有力

  “愚公”们老了,靠着“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愚公精神,打造的“长汀经验”,面临着创新升级。

  在“愚公”林慕洪看来,放弃百万年薪,从医生改行种树养殖,是靠着一股对乡土浓厚的爱。但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儿子的加入,专业的财务管理带来精细的成本控制,让山场的林畜发展,更加生态,更具可持续发展后劲。

  在长汀县林业局的丘先生看来,“绿二代”的到来,无疑提升了“长汀经验”,进行再升级。

  在他看来,早年为了治理荒山,全民动员,以量取胜,但是发展路线单一,绿色事业难以形成规模化,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而学习能力强、有野心和视野的“绿二代”,带来了他们的专业技能,也带来了更适合转型时期“长汀经验”的发展模式。

  丘先生说,“绿二代”开始思考如何发展立体经济,如何深加工,将“长汀经验”产业化,靠山吃山、以山养山,他们也正利用广袤的网络世界,寻求更多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