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抢生源何以“斯文扫地”
2015年各省的高考成绩陆续出炉,高校的招生工作也逐步展开。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清华和北大的招生组使出了“浑身解数”抢夺高分考生。前两天,在广东执信中学,为“争抢”该校全省高考理科前十的高三(14)班学生叶彤,北京大学的两名招生老师与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就发生了拉扯。而6月28日,北大和清华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掀起了骂战,互指对方砸钱抢自己的新生。随后,相关微博被删除。
高校间因为抢高分生源,而在微博上开骂的,北大、清华不是首例。大学抢生源没有错,但如此抢生源,却是斯文扫地,而造成目前局面的,除了大学扭曲的招生政绩观之外,主要原因是按高考分数从高到低排序进行录取的招生制度。
今年年初,教育部针对往年招生的乱象,颁布了26条禁令,其中一条为:不得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以“签订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恶性抢夺生源。很显然,如果两校招生组微博指责属实,那么,北大、清华两校都违背招生禁令,教育部应启动调查,追究两校违规招生的责任。
在美国,一名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拿到若干所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被录取的专业、大学提供的教育服务,诸如奖学金进行选择确认。大学不会指责其他大学抢走“自己的新生”。不仅招生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就是在求学过程中,也可自由转学。这是用教育质量和服务来吸引学生进行选择,这才是抢生源的高境界。对于一名学生拿到多校录取通知书,有学校给奖学金,有学校不给,社会舆论不会认为这是大学恶性竞争,而会认为这是给学生选择权,让学校尊重学生的选择。
我国录取制度却不同,高校在集中录取阶段,没有招生自主权,只能根据学生填报志愿情况,对地方教育考试部门投档进来的学生进行录取,这样一来,高校无法在招生录取阶段作出承诺,学生能否被某大学、专业录取,要根据投档情况而定,而由于学生不是事先拿到录取通知书再选择一所学校,能否被录取都存在变数,因此所谓的奖学金也是噱头,这是教育部颁布禁令的原因所在。
但大学办学也确实有招收优质生源的需求。在目前的录取制度之下,没有自主招生权的大学会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用简单的分数来判断生源质量。近年来北大、清华一直把录取多少省“状元”、高分学生作为招生政绩。另一方面,大学在抢生源时,不是用教育质量和服务,而只能动用招生手段、给予录取优惠,诸如预录取等,这和国外大学给学生录取通知书,再由学生自主选择,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舆论指责大学的非理性招生和错位的招生观,但从本质看,这不是大学的问题,而是录取制度的问题。在目前的录取制度下,分数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社会舆论关注分数,还把录取分数作为评价大学的指标,大学也就无法避免地关注高分考生。有人对北大清华抢生源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抢生源只是一些较低层次学校为了生存才发生的事,但北大清华抢状元、抢高分学生由来已久,他们抢的是江湖地位。更重要的是,大学不可能自主录取学生。国外大学可以拒录统一测试满分的学生,可在我国,一名学生投档进大学,大学没有理由不得退档,在目前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规则之下,更是如此。
如果不改革录取制度,不消除对人才和大学的功利性评价,这种抢生源的骂战一直会持续下去。而更令人忧虑的是,这无助于大学办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学生没有充分选择权,大学只是想以录取分数来展示本校的办学政绩,却没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目睹这种情况,更多优秀的生源,会选择到境外高校,国内高校所抢的,也就是二流生源。
说到底,目前的高校恶性竞争,是大学自主招生需求与录取制度约束制造的冲突所致。要形成高校的良性竞争,必须落实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每所大学招生的标准各不相同,不会只盯着高分学生,而且,大学有更开放的心态,不是用违规手段限制或者干扰学生的选择,而是以集中精力办好学校,积极吸引学生选择。(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