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和传承丝绸之路精神
自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后,丝绸之路精神就成为沿途各国人民共有的精神源泉。2013年9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丝绸之路精神,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精神是历史形成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丝绸之路精神并不断注入时代的内涵。今天,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到的“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合作原则,就是当代丝绸之路精神的内核。
团结互信,即在政治上相互信任、在行动上团结一致。这是一种思想融合和力量凝聚。丝绸之路从最初的商品流通和中西文化、宗教的交流,发展到今天上海合作组织在涉及主权、安全、领土完整、政治制度、社会稳定、发展道路和模式等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维护成员国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都有利于维护本区域各民族的团结、安全与发展,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毫无疑问,团结互信的丝绸之路精神将促使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成为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同舟共济的好朋友、休戚与共的好伙伴。
平等互利,即各国不论强弱大小,法律地位上相互平等,经济上实现互利。丝绸之路之所以在众多传播途径中成为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缘于丝绸之路上的各国虽然国情不同,经济特色以及发展轨迹各异,但能在长期交往中坚持以平等为基础,从有利于发展国家间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出发,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促进彼此经贸合作。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形成了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和战略依托。
包容互鉴,即本着相互包容的态度,尊重差异以达共存共荣,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平衡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坚持包容互鉴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实现世界的共同繁荣。丝绸之路是横跨中西、连接欧亚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对促进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起过重要作用。各国在交流中坚持相互包容,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国家的文化形态,为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合作共赢,即互惠互利、共生共赢、相得益彰,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共同收益。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的利益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互相制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只有合作才能共克时艰、共生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地缘因素,丝绸之路沿线各国面临着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机遇,只要坚定地相互支持、真诚互信,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平等协商,加强务实合作,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就能连接成利益共同体,真正达到共赢的目的。
在丝绸之路精神中,团结互信是前提,平等互利是动力,包容互鉴是保障,合作共赢是目的,四者统一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