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努力疏浚流失文物的“回家路”

17.12.2019  22:30

  前不久,“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出的许多文物,就是我国政府基于双边协定或者直接根据“1970年公约”,通过法律和外交途径追索回来的。近几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追索返还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展深化,流失文物返还的“中国实践”备受瞩目。(12月15日《人民日报》)

  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虽然他们的流失,极大部分归结于当时旧中国的腐败无能,归结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强盗行径,但是这些文物的聚散离合,紧紧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就把遏制文物流失、抢救珍贵国宝摆上重要议程,建章立制,开启了流失文物回归的新篇章。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了流失文物的追溯力度,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在流失文物的回家路中,很多海外华侨、民族企业家,他们不懈拿出巨资,多方疏浚文物回归之路。是这样的民族气节、民族胸怀,以及文化格局,才加速了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流失在海外的中国文物,也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作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和义务促成文物的回家。无论是国家站在国际力量对文物的权益认定坚持不懈,还是民间力量在文物追踪中不遗余力,都在用全面的力量,为流失的文物回来疏浚渠道。

  文物不可再生,有的文物一旦毁坏,即使修补也还原不了原貌,唯有让所有流失的文物通过相关道德准则推动文物返还国际争端的解决,才能让大家认识到文物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促进文物在归还之前妥善保存,以促进文物争端后能更好地完璧归赵。流失的文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文化遗产,在很多流失文物归属权的问题上虽然还存在分歧,但是,中国政府没有放弃文化主权,而是通过像“1970年公约”这样的文物保护大格局观,要求各缔约国采取一切措施,禁止武装冲突情况下对被占领土的文物实施盗窃、抢劫和破坏,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文物管理体制,以达到对流失文物的真正保护。

  虽然目前对于历史上发生的文物流失所产生的返还诉求,国际社会制定了相关道德准则,呼吁和敦促各国政府加以遵循。但是,要使得流失的文物能更好地回归,还需各方努力,为其疏浚渠道,依法依规消除文物回家障碍,多配有民众珍视文物的意识。才能督促更多人在文物保护上承担使命,让文物能够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安身立命。(福州文明办 雷沛弘)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