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一声穿越80多年时光的红军军号

28.06.2021  10:56

  

  一声嘹亮的军号,在福建革命老区宁化再次吹响。它穿越时空,把人们带回到8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福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长征馆)内静静地躺着一册《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这本号谱,是宁化籍红军司号员罗广茂用一生守护下来的无价之宝。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现藏于福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长征馆)。新华网 刘丰 摄

   武警宁化中队司号员李浩: 在福建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内,珍藏着一本1932年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它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本保存最完整和正规出版印刷的红军军用号谱。这本红军军用号谱为横式小32开本,内页20页,对折成40页,用毛边纸、黑油墨印制而成,封面上印有“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印”等文字。为保密起见,内页曲谱均采用五线谱,收集了红军生活、训练、作战及部队番号、职务等曲谱340多首。

  1930年初,红四军从古田出发途经长汀时,年仅15岁的罗广茂参加了红军。他个头不大,说话却中气很足。入伍后,罗广茂被选为部队司号员,到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毕业时,部队领导把一本厚厚的红军军号谱郑重地交到罗广茂手中,说道:“小鬼,别小看这本军号谱,这可是红军的‘密码本’,你的责任可大了,要好好保护它啊!

  学习结束后,罗广茂被安排到朱德军长身边担任司号员。在一次作战中,他不幸中枪受伤,被安置在当地老乡家里养伤。伤好以后,他与部队失去联系,可是这本写满了红军机密的号谱还在自己手上。要是让敌人发现,红军在战场上将完全丧失主动权。于是,罗广茂悄悄潜回老家,将号谱交给母亲,再三交待一定要妥善保管,之后便躲到了偏僻的地方,以避开敌人的视线。

  新中国成立后,罗广茂想找回号谱,可母亲年事已高,想不起号谱的藏身之地。直到1974年,花甲之年的罗广茂在拆建家中谷仓时,在谷仓底板上,意外发现一块被油纸布层层包裹着的东西。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原来这就是他找寻了30多年的号谱!

  老红军罗广茂珍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和使用过的号嘴。新华网 刘丰 摄

  当时恰逢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筹建,县里正在广泛征集革命文物。罗广茂在找到号谱的第二天便将其捐赠出来。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第一任馆长王岳良: 当时县委县政府发了布告,宁化准备建纪念馆了,想让宁化的各个村庄、老百姓有(革命文物)的送上来。另外,我们也组织了一些革命文物征集小分队,下去征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罗广茂,他是老红军了,1974年他翻修仓库找到了(红军军用号谱),他觉得这个东西要送给我们,就找到我。他讲“我有本东西送给你”。我一看,这东西很好。

  1994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这本军号谱是研究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斗争史、红军军事生活及红军音乐的宝贵实物资料,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无独有偶。武警宁化中队同样珍藏着一本手抄军号谱。这是中队“00后”战士李浩的“传家宝”。

   武警宁化中队司号员李浩: 1964年,爷爷参军时就是担任司号员。号长为了方便学员们记忆,并且(当时军号谱)印刷本只有一本,就命令底下的学员必须每人都手绘一本军号谱。这本手绘军号谱,爷爷一直伴在身边,等到他退伍复员之后,也是一直珍藏着。他自己准备了一个箱子,用塑料袋包住,放在箱子里面,一珍藏就是50多年。直到我当兵之前,爷爷将这个号谱送给我,作为一种激励。这也是一种精神,传承给我。

  武警宁化中队司号员李浩的爷爷李德厚参军时手抄的军号谱。新华网 刘丰 摄

  2018年10月1日,全军按现行规定恢复播放作息号;2019年8月1日起,全军施行新的司号制度。经过刻苦练习,李浩如愿成为中队司号员。

   武警宁化中队司号员李浩: 战争年代,军号就是命令。当冲锋号在战场上响起的时候,我军官兵总是不怕一切牺牲、不顾一切困难,去完成任务。和平年代,军号就是号令,已经成为我军执行命令坚决、纪律严明的外在体现,是我军由小变大、以弱胜强的“精神密码”。

  军号的故事还在传承着。2021年,武警宁化中队向全体官兵逐一配发军号。在这个中队,每一名战士都有自己的专属军号。营房里不时能听到战士们练习吹号的声音。

  武警宁化中队营房里新落成的“军号嘹亮”雕像。新华网 刘丰 摄

   武警宁化中队政治指导员蔡跃: 军号背后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忠诚、勇气、牺牲和信仰的故事,也是激励一代代中队官兵不辱使命、以队为家、建功基层的最生动的教科书。为了更好地传承宁化的红色文化、红色密码以及红军的精神,希望中队全体人员学习司号,人人争当司号员,用手中的军号吹出最强音,吹出战斗力。

  80多年过去,红军军号在红土地上响起,依旧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程立葳 刘丰 陈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