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多地出现倒奶现象 走不出“死循环”
导读:白花花的牛奶,一半被迫低价出售,一半喂狗或者被倒进了下水道。或许,这样的事情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中读到过,但现在却活生生地出现在一个距离北京城只有80公里的延庆山村里。从奶荒价格暴涨到牛奶过剩喂狗,这好像一个诺比乌斯之环,不知从何时开始,亦不知何时才能结束。老张——养殖散户,牛奶产业链里最微不足道的一环,他忧心的只是自家的牛奶何时才能卖出,而我们想问牛奶产业到底怎么了?
牛奶 如今是一家人的惆怅
由于收购量急剧下降,延庆县大榆树镇下辛庄村的奶牛养殖户每天将上千斤牛奶倒进水沟。往日里靠卖牛奶挣钱的村民,如今开始因为牛奶的滞销而倍加惆怅。牛奶滞销没钱买饲料,只能卖牛换钱,进入这种恶性循环中的村民每天都在为牛奶的销路闹心。
北京城向北80余公里,下午的延庆县下辛庄村宁静祥和,悠扬的牛叫声从村落中不时传来。48岁的张万华也说不清楚,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村子里的养牛户忽然被各路记者长枪短炮的镜头围堵,这多少让他有些不太适应。但让他习以为常的却是,自家奶牛产下的白花花的牛奶被一桶一桶地倒向地沟之中了。憨厚的张老汉用粗糙的大手挠了挠蓬乱的头发向记者问道:“听说俺们村牛奶卖不出去的事,被人弄网上了?”
下午的村子里,街道上少有人来往,张老汉和往常一样在养殖小区里整理着自家的牛圈,妻子则站在门口看着他,俩人也不怎么说话。只是在老张向牛槽里放饲料时,妻子才喃喃地说了句:“少放点吧,吃多了奶多还得倒,浪费。”
晚上5点多,村口大货车的喇叭声响起,老张从牛圈走出来,拿起柜子上的钥匙,他一边往外走一边告诉记者,收奶的车到了。他要去奶台上把今天村民们的近千斤牛奶送上车。奶台是村里养牛户们共同使用的场所,所有村民每天早8点晚5点都要在这里给自家奶牛挤奶储存。
奶台上冰冷刺骨,就靠着两个煤球炉取暖,人走在里面嘴里直冒白气。“以往有暖气,是以前收奶的老板给装的,现在不赚钱了,他们也不管了,咱就自己点两个煤炉凑合。”老张一边说,一边示意记者凑近煤炉取暖。
收奶的司机从车上走下,老张和妻子央求司机把今天存的奶都收走,司机用注射器从大铁罐桶里抽出奶检验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老张和妻子一直紧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可就在奶泵抽了一半的时候突然坏掉了,老张他们捣鼓了很久也没能再启动。老张一咬牙,叫来村民,大伙一块将剩下的300多斤奶一桶一桶地抬到收奶的货车上。
看着远去的收奶车,老张和村民有些怅然。他们顾不上擦掉额头的汗珠,便又各自回家赶牛前来挤奶。一路上大家无话,每个人的脸色都十分阴郁,因为接下来的挤奶工作中,又要有一半的牛奶被倒掉。老张说,从2014年的4月份开始,先是奶价下跌,从当初的每斤1.9元跌到现在的1.4元,伴随着下跌的同时,是收奶的老板们开始限量收购,到今年,大量的牛奶就只能被倒进下水道里了。
伴随着奶台上挤奶机的轰鸣,一字排开的纯奶瓶子里白花花的牛奶开始流出。看着瓶子中牛奶的刻度缓缓升高,老张显得并不高兴。挤完奶后他盛了一大桶奶,领回去喂狗。狗没喝完的奶,他只好倒进了下水道中。
牛奶 曾经是一家人的希望
老张和奶牛相伴了十几年,他说现在就连晚上睡觉躺在床上都在为卖不出去牛奶而发愁。“你说,现在城里人是不是不爱喝牛奶了?”他蹲在家门口的土坡上,惆怅地向记者询问。
2000年,因为当时的政策鼓励贷款养牛,老张也加入到了养牛的行业中。那时只要有人担保就能贷来款,老张便一口气买了十多头奶牛。尤其是到了每年快过年的时候,牛奶价格蹭蹭上涨,让一家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老张回忆过去,每个月靠卖牛奶的收入都能有三四万元钱,刨除饲料钱每个月能赚到将近2万元,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着卖牛奶。十多年来,老张家新起的红砖房、孩子上学的学费,都是白花花的牛奶换来的。而现在因为牛奶滞销,每个月他家至少要赔一两千元钱。
“前几年牛奶根本不愁卖,咱坐家里就有收奶的老板上门谈价钱。”老张回忆起当初的情景,自己也乐了,“他们好几个老板都过来,这个问1.6元卖不卖,那个赶紧说他出1.7元,都是抢着收。”伴随着卖牛奶挣钱,奶牛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头牛的价钱能到近2万元。为了多赚钱,老张和村民们一样,挣了钱就再买奶牛,最高峰时,仅老张一家就有60多头奶牛。
谁也说不上来,“冬天”到得如此突然,让村民们有些措手不及。就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老张已经卖出去了10头牛,加上之前陆续卖的牛,现在他家的牛棚里只有30头奶牛。因为牛奶不好卖,奶牛的价钱也随之下跌,一头牛仅能买到七八千元了。
老张的妻子因为本分热心,被村民们请来帮忙照顾牛台,村民们从牛台卖牛奶的账本都在她手里留着。“以前收牛奶的老板还给我开工资呢,现在我成纯义务帮忙的了。”说起这些,她并不是太过计较,反而哈哈笑起来。她从柜子里拿出了一摞算术本,开始和记者盘算着如今的烦恼。村子里10户养牛的村民,现如今每天产奶2600多斤,其中一半都得倒掉。
就在她算账的时候,另外一户养牛户走过来,询问她“打官司”的事。她这才和记者说道,因为一个收奶的老板已经拖欠了大伙4个月的牛奶钱,所以村民将老板告上了法院。“过几天说是调解,到时候看人老板怎么说吧。”她耸了耸肩,一脸无奈地说,“你看现在奶台上老有人来拿瓶买散装的奶,之前我都不卖的,现在5元、10元的,卖一点是一点吧,总比浪费了强。”
牛奶 成为一村人的烦恼
下辛庄村的养殖小区从2003年开始建设,是县镇重点支持的乳牛养殖区,不少村民曾经靠着养牛发家致富。村民们说,如今因为牛奶卖不出去换不来钱,他们只能卖牛换钱买饲料,而且现在也不敢多喂饲料。“两斤饲料能产一斤奶,喂得多浪费的就多。你看我这牛,以前至少一天给20斤的饲料,现在一天就喂4斤了。”
在不少奶农家里,存着舍不得倒的牛奶大都已经结冰,喂鸡、喂狗、自己喝,可最后还是得倒掉。从2014年的8月开始,牛奶的价格就从1.9元往下跌,收奶的量也开始锐减。而且收奶的老板已经欠了不少奶钱,大伙多次催要,但老板也说自己亏了,没钱。村民们自己算了下账,总共有30万元左右的奶钱一直拖欠到现在。没钱就买不了饲料,大家也只能减少饲料的量,实在不行就只能卖牛,不少养牛户都已经开始卖牛。
在采访中,前来收奶的司机也告诉记者,今年牛奶不好销,老板也不让他们多收了。“厂家现在收的量少了,还老说从散户收上来的奶有各种问题,有时候说酸了,有时候说有异味,总之是卡着不要,我们也没办法。”司机无奈地和村民们说。
村民们说,有村民自己跑到延庆县城里去卖牛奶,虽然每天也有不少县里的居民购买,但毕竟只能是小量的运输贩卖,远远比不上倒掉的牛奶多。
文/本报记者 池海波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线索提供/蒋先生
国产奶业“十面围城”
顾客
买进口牛奶是因为“安全”
从去年开始电商频繁针对进口牛奶打价格战。据不完全统计,在进口常温奶井喷式增长的背景下,目前有200个左右的洋品牌活跃于中国市场。其中,进口常温奶主要集中在1号店、天猫商城、我买网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我买网的工作人员昨天表示:“去年‘双十一’,每3位下单成功的消费者中,就有一位买了原装进口纯牛奶。另外根据近一个月销售数字统计(2014年12月7日至2015年1月6日),进口牛奶和国产牛奶销售额及订单量的比值是5比1,而去年同期的比值是3比1。”
消费者赵女士说,她和周围妈妈热衷于购买进口奶的理由是“安全”,“我买进口奶主要是给孩子吃,一般会选择澳大利亚或新西兰产的,除了进口牛奶口感好,还因为进口牛奶的品质更安全些。”
文/本报记者 李佳
超市
洋牛奶与国产奶掀起暗战
除了电商频繁将进口牛奶作为主打产品进行促销,在本市各大超市,进口牛奶的陈列专区不断扩大领地,进口牛奶的购买人群也在不断扩大,并悄悄成为市民的新宠,除了在京的外国人、高收入家庭外,很多年轻的80后父母也愿意多掏钱给自己的孩子买进口牛奶喝。
在更接地气的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进口牛奶的品牌也日益丰富。超市工作人员透露,虽然国产奶占了超市奶制品销售的九成,但这两年销售量基本没有太大的增长,而进口牛奶销售量却呈大幅增长态势。某进口奶品牌促销人员表示,“以前超市进口牛奶只有三四款主打品牌,今年增加到20多款,销量增长也很快,最近三个月的销量几乎抵得上去年半年的销量,其他品牌的情况也类似。”文/本报记者 李佳
专家
进口奶价暴跌 企业库存饱和
近期为何出现奶农倒奶现象?乳业观察员宋亮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2014年进口奶粉价格暴跌。宋亮介绍,进口奶粉俗称大包粉,是奶企做复原乳的主要原料。从2012年起,进口奶粉就在逐渐替代国内奶源,很多奶制品都直接用进口奶粉。
2014年国际奶粉价格出现了暴跌,由每吨5万多元跌至1万多元。由于奶企囤积了很多进口奶粉,库存饱和就没法收原奶,于是逐渐减少鲜奶收购。“现在奶农倒奶已经不是原奶价格高低的问题,而是奶企根本就不收。” 有观点认为,受市场驱动,奶农在2013年原奶供应不足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加大奶牛饲养规模,结果到2015年初牛奶饱和甚至是过剩。
文/本报记者 匡小颖 见习记者 高语阳
链接
2015年新年后一周内全国各地出现过的倒牛奶现象:河北石家庄的奶农因鲜奶滞销,在短短10多天的时间内卖出50多头牛。同时,由于鲜奶大量积压,储奶罐容量也有限,奶农将每天新产的鲜奶倒进下水道。
山东潍坊奶农因企业拒收鲜奶而大面积杀牛、倒奶。
河北廊坊,奶农因收奶纠纷把整车原奶倒掉。
走不出的死循环“奶荒——过剩”
2002年3月5日,西南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的市场零售价突然全线降低,卖出了近年来的最低价,甚至比可乐、中档纯净水还便宜。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由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信任危机,使牛奶市场出现饱和的局面,价格迅速回落,造成奶农低价卖奶,并出现倒奶事件。
2013年上半年起,“奶荒”来袭,原奶紧缺导致诸多企业“吃不饱”,出现超市“断奶”, 企业停产。
2014年八九月份,因为蒙牛乳业泰安公司决定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收购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市的鲜牛奶,众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和奶农代表选择倒奶杀牛。
2014年12月,厦门市场“奶荒”变“奶剩” ,液态奶普遍降价一成多。
文/见习记者 高语阳 实习记者 田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