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外宣这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
外宣工作无小事,国际上对某个国家的印象,或者说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如何,外宣工作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刘奇葆同志将此项工作称之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提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笔者认为这一点也不过份,事实就是这样。当前,客观地说,我们的综合国力持续壮大,我们国家的美誉度也在不断提升,但我们在地球村里,要真正做到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除了要团结起来一心一意搞建设外,还要关注世界的变化,也就是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当中,外宣工作不可缺位。
事实上,我们清楚,虽然国际上对我们友好的国家和地区占多数,但敌对势力依然存在,宣传中国威胁论仍有市场,妄图分裂中国的图谋依然贼心不死。对此,我们当然要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手段加以反击,但外宣工作更要守土有责。具体到外宣工作的任务,那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介绍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进展、新成就,最终的目的是“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外宣工作者一定要自我加压,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国家负责任的精神来担起责任,不辱使命。其实,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和中国特色是现实存在的,如何把这些东西客观真实地宣传出去,让世界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这是摆在外宣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当年,周恩来曾告诫新闻工作者:“下笔之前,应当先想一想究竟为什么写东西,又是写给什么人看的。”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问得很好。外宣工作者只有先明白了这两个问题,自己的事情就做对了一半。发展中的中国要对外宣传的东西太多,亮点不少,需要我们沉下身去挖掘提取、加工淬炼,给世界呈现亮点与精彩。
具体在宣传方式方法上,我们也要与国际接轨,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外国朋友愿意看并乐于接受认同你的东西。其实,要宣传不难,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才是难事。在这里,笔者又想起周恩来重视外宣报道方式的问题。建国初期,一些外事报道文风上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模式化严重。周恩来有时一边给记者改稿一边说:“你们写的东西太一般化、公式化,缺乏创造性。被框框套住了。”所以他常常鼓励记者在文风上要不断改进,要大胆创新。新时期,我们的对外宣传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就宣传而宣传,那就变成一种灌输,是难以得到别人认可的。只有以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宣传变化了的中国,这样的宣传才可亲可信。这正如刘奇葆同志所指出的,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权威性。(周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