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复考生群体壮大浪费资源 中日均应关注

27.08.2014  16:49

中新网8月27日电  8月下旬,中国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开学季。每年这时,在大批十八九岁的年轻人步入大学校园,开始新的生活,同时,也有一部分年轻人走进复读学校。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称,一个人步入社会后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受教育状况密切相关,而个体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对于全社会的进步也有着积极意义。但是,高分复读、退学复读等现象愈演愈烈,中日两国不可听之任之。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相比从前的落榜生、低分考生复读,高分复读,从名校甚至清华、北大这样的最高学府退学复读者,队伍日益壮大。2013年10月,辽宁省当年的高考状元刘丁宁放弃全额奖学金从香港大学退学回到母校复读,2014年再度成为高考状元,如愿以偿进入北大中文系,一度引发媒体的争相报道和社会热议。

无独有偶,中国的东邻日本,从2004年的600人到2007年的17000人、2010年的32000人再到2013年春季的将近4万人,复考生人数快速增加,且不乏多次复读和退学复读者。日语中的“浪人”一词形容这一群体,按复读次数对往届落榜生有“一浪”“二浪”“三浪”之分,对大学在读、但想再考一所好大学的学生称为“假面浪人”。可见,日本的复考生来源,也在呈现多元化趋势。

不可否认,一个人步入社会后取得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受教育状况密切相关,而个体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对于全社会的进步也有着积极意义。但是,高分复读、退学复读等现象愈演愈烈,中日两国不可听之任之。

概言之,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或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倍感不适,以及二者的叠加,直接影响了高分考生、在校生做出复读的决定。问题在于,不满缘何而生?又何以强烈到让人甘愿放弃现有并不算差的机会,转而选择单调紧张的复读?

抛开名校情结的影响,对所学专业了解不足难辞其咎。专业的选择与确定,应综合社会需求、发展前景、个人兴趣与特长等因素加以考虑。现实中,目前的高考录取以成绩为主要甚或唯一标准,难免导致对如何提高成绩在意较多,对专业的关注有限。

殊不知,有些专业名称仅一字之差,实则相去甚远,遑论其实际情形绝非由名称而得的感受。由于竞争激烈,高校为吸引生源,在招生宣传时着重强调毕业去向、就业前景,加之考生对热门专业盲目追捧,忽略其与自身能力的匹配度,这些,也都造成了新生在入学后产生失落感。

事实上,无论怎样的升学体制,都无法做到人皆得所偿愿。然而,由于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当今的年轻人普遍注重自我感受,而父母关心子女的考学情况,担心他们的未来因此受到影响,也往往对复读给予全力支持。这些,无不致使大学新生或准大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难以或不愿调整自我适应现状。

复读固然意味着机会,但结果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势必增加考生的压力,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之外必须支付的复读费,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还要看到,高考作为一项涉及面广、人数众多的举措,高分复读、退学重考若蔚然成风,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应该说,就读的大学和所学专业重要,因为它能够一个人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但这些并非全部和决定性的。一方面,社会需要总会发生变化,在校期间和入职后根据实际情况充电,弥补不足并非难事;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中人,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商因素,对职场成就的同样至关重要。如此而言,复读,尤其高分复读、退学复读,恐需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