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已建82处地震应急避难所 建筑物抗震标准提高

12.05.2016  15:37
  

  在5·12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记者从市地震局了解到,近期,厦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网络服务系统即将提供给市民免费使用,只要轻轻点击手机屏幕,可爱的卡通人物就能带你找到附近最近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还可以通过导航规划线路,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

  岛内外已经建成了82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实现了无缝覆盖全市。一旦地震灾害来临,厦门可以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医疗等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真正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为了确保“建得成”更“用得好”,市地震局一方面组织编印《厦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南》,免费向市民发放,一方面还定期指导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单位,组织附近居民开展应急演练,熟悉应急避难场所的疏散路线、功能分区。

  市地震局还开发了软件系统,帮助市民轻松掌握有关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信息和使用方法。目前这个软件系统已经进入调试阶段。系统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使用在市地震局的科普教育基地,到基地参观的市民可以通过点击触摸屏使用这个软件系统;另一个版本使用范围更广,可以在PC机、手机通过微信平台接入。记者昨日尝鲜体验了这款界面生动的软件系统,在手机上通过市地震局的微信平台进入系统后,一个造型伶俐可爱的三角梅娃娃就跳了出来,她会提示你选择“察看避难场所分布图”或“学习地震知识”。当你点击前者,一张全市地图就呈现在手机屏幕上,82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位置都清晰标注出来。再点击“我附近的避难场所”,三角梅娃娃就会指引你前往最近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还规划出抵达的路线。在你前往避难场所的路上,她还会介绍相关应急避险知识。进入应急避难场所后,卡通人物还会像小主人一样,介绍内部的功能分区,让使用者迅速熟悉应急避难场所。

  厦门建筑物抗震标准提高了

  厦门日报讯 (记者 殷磊 通讯员蔡欣欣)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以下简称成《区划图》)将于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新的区划图提高了对厦门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要求。

  市地震局的专家介绍,建造抗震能力好的城乡建筑物是减轻震害和人员伤亡的根本途径之一,而建筑物抗震设防的主要依据就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区划图根据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地下构造和地震动衰减关系等因素确定目标区域内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第五代地震区划图在考虑了中国大陆活动断层的分布特点与活动性质、地震类型与发生频率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国各地房屋、建筑、设备设施抗震设防的具体要求,细化到每个乡镇的设防标准。从下月起,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利用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均要按第五代《区划图》执行。

  “第四代《区划图》是2001年2月发布的,所以对厦门来说,第五代《区划图》的变化首先是行政区划的相应调整”,专家介绍,新的《区划图》对全市6个区的24个街道、14个镇都明确了峰值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新《区划图》最大的变化是对建筑物抗震能力要求的提升。专家指出,在第四代《区划图》中厦门大部分区域“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的要求是0.40s,而在第五代《区划图》中厦门大部分区域对这个参数的要求提高到了0.45s,“这个参数的提高,通俗的解释,就是提高了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标准,力争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专家说。(记者 殷磊 通讯员蔡欣欣)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