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年年增COD年年降 福建“绿富美”是这样炼成的

08.03.2016  11:32

  这里的山更绿: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连续37年保持全国第一;

  这里的水更清:12条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97.8%,Ⅰ-Ⅲ类水质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

  这里的空气优:所有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5个百分点,厦门、福州分别位居2015年全国74个主要城市“气质”最佳第二、六名,“白天蓝天白云,夜晚繁星闪烁”成为常态;

  这里的人长寿: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8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3岁;

  ……

  好山好水好空气,清新福建任呼吸,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到福建感受生态建设“看得见的幸福”。据省旅游局消息,2016年春节假期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542.81万人次,同比增长20.6%;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103.74亿元,同比增长23.5%。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十二五”期间,在全省GDP年均增长10.7%、财政收入翻番的同时,福建的COD(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却实现“五年连降”,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硬任务,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

  要温饱也要环保,要小康也要健康。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上,“绿富美”新福建先行先试,砥砺前行,努力打造美丽中国“福建样板”。

  抓牛鼻子,率先在全国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以往抓环保和减排工作,我们把目光更多对准污染企业,却忽略了政府和部门。”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创新机制,督企更督政,我省给地方和部门套上环保“紧箍圈”,抓住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2010年,我省在国内率先推行环保“一岗双责”,对各级政府和40多个省直部门环保监督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并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

  “这意味着环境保护不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分内事。通过明确职责,减少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现象。”该负责人表示,减排能否落实、环境能否改善的关键,在于责任能否清晰并落实到位。根据一岗双责“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要求,我省各部门明确分工,如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由经信、环保部门牵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由农业部门牵头,生活污染治理由住建部门牵头……通过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力,确保减排得到落实。

  减排进度慢——约谈政府官员,减排年度任务完不成——实施区域限批。近年来,约谈“黄牌警告”和限批“红牌罚下”制度,对不顾环保求发展的地方已成“高悬之剑”。

  全省9个设区市政府、53个县(市、区)政府负责人先后被约谈,7个县(市、区)和1个集团遭区域限批。

  督政的威慑力还在逐步升级。从2014年开始,我省率先建立每季度环保督查会,把各设区市突出环境问题纳为省政府季度经济分析会三项主要议程之一,只讲问题不讲成绩,通过省政府一把手面对面督促地方一把手,让市长铁心治污……

  2015年,我省先行先试建立环保综合督查制度。每年对各设区市污染整治、减排等存在的问题进行督查,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并上报省政府。同时,提高环保在地方官员绩效考核的比重,由原来的2%提升到10%。

  今年起,我省率先将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升级为书记、市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在全省两会期间,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向省委省政府签订环保“军令状”,在全国率先扛起环保“党政同责”大旗。同时,我省在全国率先成立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省委组织部正紧锣密鼓制定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领导干部将面临“史上最严”生态环境损害追责。

  走绿色路,项目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

  环保越来越严,会不会拖发展的后腿?答案是否定的。

  以2015年全省“气质”排名第一的南平市为例,尽管经济总量多年靠后,南平却坚守生态底线,近三年让100多个不符合绿色发展定位的项目吃了“闭门羹”。

  高能耗的项目免谈、污染重的项目免谈……南平严把新上项目环保准入关,截至目前,关闭矿产开发企业110多家、小木材企业600多家,没有新批一个矿产开发项目,没有新上一个重化工项目。

  有舍有得赢得了绿色发展空间。国际知名的光学玻璃生产商欧浦登,为了生产全球最薄的0.7毫米液晶面板贴膜工艺在全国各地寻找“最洁净的水”。当找到森林覆盖率达82.8%的顺昌县时,立即被吸引,欧浦登投产后产品合格率达97%,在全国4家基地中最高,三年累计进出口总值达6亿多美元。

  凭借好山好水好空气,武夷山着力打造“养生天堂”,引进天和国际康养中心、刚泰武夷天堂、荣昌汇等多个养生综合体项目。

  好生态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游客。2016年春节假期,南平接待游客超150万人次,同比增长35.98%;旅游收入超10亿元,同比增长36.4%。

  绿色生态优势正成为发展胜势。2015年,南平GDP增幅由全省第8位上升到第4位,达到“十二五”时期以来最好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南平市委书记庄稼汉说,“十三五”时期,南平还要坚持把绿色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主导,加快构建具有特色规模优势的绿色产业体系,添加更多绿色动力、释放更多生态红利。

  和南平一样,全省越来越多地区在项目取舍上先看“生态脸色”。对新上的产业和项目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

  “用环保减排指标来倒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被环保倒逼而转型。尽管经历短暂阵痛,却迎来更持久健康的发展。

  在“中国石材城”南安,曾几何时,粉尘满天飞、白浆四处流的污染之痛,让南安人难安。近年来,利用高新技术“吃干榨尽”每块石头,南安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基地,成为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生态市技术评估的县级市。

  如今,在这个倾力打造“国际石材之都”、石材产业工业总产值近500亿元的县级市,清澈的西溪水穿城而过,蓝天白云抬头可见,走出一条既要金山银色又要绿水青山的双赢之路。

  “减排不是给发展拖后腿,环保也可变身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今年,省政府已把环保基础设施作为新增有效投资的七大领域,提出今后要进一步推动污染治理工作项目化,像抓工程项目一样抓环保工作,充分应用PPP、第三方治理等方式,保持环保项目投资稳步增长,成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重要载体。

  未来五年,清新福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记者 潘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