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汽车文明需要“重拳出击”

03.06.2020  13:00

  自2015年公布全省“终生禁驾”人员名单以来,安徽公安交管部门继续加大对酒后驶、交通肇事逃逸、“毒驾”等严重交通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2020年4月1日至5月20日查获新增的终生禁驾人员46名,驾龄最长的24年,驾龄最短的2年,年龄最大的56岁,年龄最小的仅21岁。(6月1日《合肥晚报》)

  伴随着汽车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我们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然而,与汽车社会相匹配的汽车文明却“慢了一拍”,背离规则意识与公共精神的失范行为层出不穷。作为一种规训与惩罚的手段,“21岁终身禁驾”犹如一面镜子,提示和警醒人们——驾驶车辆不能恣意放纵成为“脱缰的野马”,而是要戴上“紧箍咒”。

  终身禁驾颇具威力,尤其是对那些年轻的驾驶人员来说;“21岁终身禁驾”不仅会带来出行不便,还会影响工作机会和自身的价值实现,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酒驾发生交通事故构成犯罪也好,造成交通事故逃逸构成犯罪的也罢,终身禁驾建构了一道人为的藩篱和屏障,将部分人拒之门外;对那些有过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前科的人们终身禁驾,说到底也是为了守卫公共安全。

  高大的建筑、穿梭的车流和拥挤的人群,见证了“流动中国”的生机与活力。马路上的车辆很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司机们都按照自己的“意义之网”去驾驶,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不可避免会导致公共交通网络乱成了一锅粥。人们认同和遵循规则,就是为了让交通秩序变得有条不紊、可预期。

  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今天,面对“21岁终身禁驾”,也许会有的人觉得这样的处罚太过严苛,没有给予“浪子回头”和“污点封存”的机会。究其原因,交通违法行为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也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宽容,或许就会异化为纵容。

  人们要把握一个基本方向,即公共政策很多时候只能保障绝大多数情况下的正义,那些小概率的、极端情形下的不近人情,也许正是人们为了享受公平必须付出的代价。终身禁驾作为一个刚性规则,不能因年龄、性别等因素而发生改变;如果这一规则在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有弹性空间,其震慑力和约束力就会大打折扣乃至沦为“稻草人”。交通规则一旦变得“宽松软”,失范行为就会潜滋暗长;只有宽严相济、张弛有度,交通规则才会更有使用价值。

  懂得约束欲望,懂得自律和自制,懂得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限与尺度,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如果说拿到驾照是取得了“上路资格”,能够笃定地坚守汽车文明才是一位“好司机”。对任性而为的“不良司机”的严惩,也是为了保护守规矩的人们。(泉州市文明办 杨朝清)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