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跟着潍坊蔬菜供应链条看气象

05.02.2016  16:52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 张永 孙彦 通讯员肖清华 

  2月1日,农历小年。在北京物美超市的蔬菜区,货架上各色蔬菜新鲜欲滴,顾客挑选、装袋、称重,人挤着人,让工作人员应接不暇。

  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新鲜蔬菜从产地到超市货架,都要经历采摘、交易、运输配送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都与天气密切相关。

  年关将至,天气多变。各地“菜篮子”能否充足供应、各生产环节能否平稳运行?近日,记者走访盛产大棚蔬菜的山东省潍坊市寿光、青州等地,一探究竟。

   凌晨2:00  趁着夜色采摘忙  

  2月1日2时,城市尚在熟睡,在寿光市三元朱村,菜农已忙活起来。

  温室大棚里黑漆漆的,村民王延平头顶着带灯的帽子照明,在一排排黄瓜架之间缓慢穿梭。每次再回到大棚边缘的田埂上,他手里都抱着一大捧刚摘下来的、顶花带刺的黄瓜。

  王延平家里经营着三个温室大棚,全种黄瓜。每年过了阴历腊月二十,都是最忙的时候。他早算好了时间,黄瓜正好在春节前这几天采摘,能卖个好价。

  这两天暖和了些,黄瓜长得快,王延平家的三个大棚加起来,几乎每天都能采出一千多斤。村子附近就有蔬菜收购站,5分钟车程之后,5个小时采摘付出的辛苦就能得到回报。

  黄瓜进入采摘季,最怕低温。在1月21日至25日的那波“boss级”寒潮中,王延平家的黄瓜虽未遭受致命打击,但长得慢,产量减少,也给他带来不少损失。

  “好在早就知道低温只会持续三四天,如果连续半个月,那可就完了。”他说。

  实际上,在强寒潮到来之前,他已收到市气象局发送的短信提醒,早有准备。从1月19日起,盖在大棚上的保暖棉被就没拿起来过,每天中午的通风时间也适当减少,让黄瓜在温度骤降时能保持些“体温”。

  从小生长在三元朱村这一“暖冬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累积了十余年种植经验,王延平早有了自己的一本“天气经”。其实,在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先进的寿光,每个菜农都堪称“技术专家”。

  “只要能提前三天到五天拿到最准确的天气预报,该采取什么措施就一清二楚了。”他的话里有自信,更有期待。

   早晨8:00  蔬菜集散基地交易多  

  1月31日8时,清晨的寒意还没完全散去。在寿光市农产品物流园的蔬菜交易大厅内,一天的交易高峰开始了。

  身穿厚棉袄、头戴雷锋帽的商贩们忙碌地砍价、卸货、装车。不时有卖菜的商贩将整车蔬菜拉进大厅,已经成交的蔬菜则不断被运出来、送往理货区。

  大厅顶部一个挨着一个地挂着牌子,上面写着蔬菜品种和产地。定睛一看,不仅有寿光本地的大葱、番茄,更有天津的沙窝萝卜、内蒙古的土豆、广东的尖椒……

  同行的寿光市农业局蔬菜办公室主任刘天英说,其实每天四五点,物流园就已经喧嚣起来。寿光本地菜、来自外地的蔬菜,都会在这里集结后待价而沽、再运往全国各地。

  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基地之一,这里的蔬菜交易可辐射至北京、上海、广东、天津等国内20余个大中型城市。物流园经营管理部经理张南说,最近每天交易量都达2000多万公斤。其中,仅发往北京的蔬菜,每天达近100万公斤,占据了北京蔬菜市场的半壁江山。

  寿光菜价一动,全国都受影响。这里是全国的蔬菜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前段时间受寒潮影响,蔬菜减产,菜价也跟着涨。”一位商贩说,即便如此,物流园的蔬菜交易热度依然不减。

  刘天英说,平时,物流园里的商贩会根据天气变化调整进货量,避免损失。但春节前这几天正是交易旺季,天气对菜价影响并不算大。

   午后2:00  运输车直奔连锁超市

  2月1日中午12时,运输车司机寒守增准时来到青州市京青农业蔬菜专业合作社所在的温室大棚园区,等待蔬菜装车。

  在合作社社员们近两个小时的忙碌搬运后,一筐筐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进了“车肚子”。“8吨菜,都是大家一早起来摘的,绝对新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中成说。

  下午两点整,寒守增启程前往北京,直奔物美、超市发等大型连锁超市。在阳光照耀下,车身上的“农超对接”四个字很是醒目。

  “农超对接”模式正是这家合作社在山东省的首创。“合作社生产的蔬菜等农产品,从农户直接到超市,省去中间环节,蔬菜产、销、供一步到位。”郭中成说。

  少了中间环节,蔬菜运输车一路上是否顺利、能否按时抵达超市变得尤为重要。雾-霾、冰冻雨雪等灾害性天气,都是考验。为了保障“农超”能顺利“对接”,当地气象部门给合作社专门开设了“农超对接”气象服务。

  “有坏天气时,我一接到气象局通知,就赶紧逐一通知司机,让大家提前下高速或绕行。”合作社所在的温室大棚园区负责人陈龙山说,如果在高速上堵一天,耽搁超市供货不说,一些娇嫩的蔬菜甚至有可能烂在路上。

  “快过节了,老天爷也高兴,这几天来回跑着忙,但是路上顺着呢!” 寒守增笑着说。

  夜色中,寒守增的运输车终于抵达北京,此时已是次日凌晨2时。“到了。”看着超市工作人员麻利地卸货,寒守增给家人发了个短信报平安。他知道,明天一早,这些蔬菜就会出现在超市货架上,出现在购物车中,出现在市民餐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