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城里的“美丽人声” 激扬朗诵声引人驻足
专程从平和赶来的曾建和老师深情朗诵古诗《将进酒》
12月12日,于大多数市民而言,除了联想到“双十二网购”,也许它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星期六——商场里依旧人声鼎沸,街道上依旧车水马龙。但就在当天,在市区一家音乐酒吧内,一群身份各异的人们相聚于此,不是为着很嗨的Party,没有乐器的啸叫,更没有乱喷的啤酒,有的只是或温情或激昂的人声。那群人,在朗诵。
在飞速发展,充满无限可能的21世纪中国城市里,若说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朗诵经典诗文,还不是为了比赛,多少是件老派而新鲜的事儿。当天聚会的是“美丽人声”朗诵表演艺术群的部分成员,他们自发组织,少长咸集,来自各县各区,职业五花八门。他们聚在一起,只因一份共同的热爱。
“这是我们预想不到的事,没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热爱朗诵。”
张金发,“美丽人声”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从学生时代起就对朗诵情有独钟的他,不论是后来到大学里教授教师口语,还是帮学生们排演话剧和朗诵节目,始终不曾离开这个爱好。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聚几个有此爱好的师友搞个朗诵沙龙,闲时切磋交流也是一乐。“但大家平时毕竟都忙于各自的事业和生活,很难凑到一起,久而久之也就搁下了。”张金发说。
上个月末,在与朋友的闲谈中,张金发最初的想法被再次提起。朋友建议他建个微信群,“大伙没事还可以通过群组来交流”。于是便有了“美丽人声”朗诵表演艺术群。
一开始,几位发起者只是想加些相熟的朋友,不料加进来的朋友又把各自喜欢朗诵的朋友拉进来,不到半月,便聚了六七十人。“这是我们预想不到的事。”张金发说,“没想到现在还有那么多人热爱朗诵。”
而谈及朗诵的魅力,张金发说了一个故事。当年他曾在校指导学生排了个集体朗诵的节目,时隔七八年,当他再度遇到其中的一个学生,其居然还能把整首长诗背出来。“我想,一个真正喜欢朗诵的人,那种对美的热爱是会渗透到你骨子里的,不管时间过去多久。”
如今,这个源于朗诵的群体成员来自漳州各地,在现实中他们是教师、公务员、媒体人和在校生,而在“美丽人声”群里,生活的忙碌、学业的压力得以被暂时放下,大家开始讨论诗歌、朗诵和那些充满温情的往事。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不仅切磋朗诵技巧,我还感受到了传承,对朗诵热爱的传承。”
到了12月初,有人提议组织一次朗诵会,结果大家一拍即合,于是开始呼朋唤友。12日那天,一下子便来了20几人。由于“美丽人声”最初的几个发起人大都曾执教或毕业于当年的龙溪师范学校,许多人还因此见上了许久未见的师友。
退休教师林精华早年间曾供职于龙溪师范,那天她见到了当年的同事、学生,甚至还有学生的学生。“我想是诗歌和朗诵再次将我们聚到了一起。”她说,“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不仅切磋朗诵技巧,我还感受到了传承,对朗诵热爱的传承。”
朗诵会当天,有些人是专程从县里赶来赴这场雅集的。其中,来自平和的曾建和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豪放而浪漫的朗诵博得了满堂彩。“在曾老师的朗诵中,技巧都已经是次要的了,情之所至,诗文的魅力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作为一名资深普通话教师,林精华说,“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朗诵首先是以普通话诵读为基础的,但技巧也要服务于情感,这也证明其实只要你有足够的热爱,不管什么专业都能来朗诵。”
旅居新加坡的叶语鸾最近正好回漳州小住,听闻朗诵会的消息便带着丈夫跟孩子前来赴会。在现场,她跟昔日的老师蔡先生一同朗诵了散文《我爱韶山的红杜鹃》。有趣的是,在1993年学校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师生二人同台朗诵的就是这篇文章。彼时一位年轻人在台下聆听时为叶语鸾的风采所倾倒,打定主意要追她,而如今那个张姓年轻人已经成了她的丈夫。
张金发当天和学生一起朗诵了《生命的和平鸽》。1991年,刚上大学的张金发第一次听到学长学姐们朗诵这篇美文后便被打动,可后来却一直找不到原文,直到10年后才得偿所愿。“我们许多人也许没当作家的能力,写不出那些美丽的篇章,然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诵读,将这些美好的东西分享给更多的人。”他说。
因为朗诵,让一群奔波于这个城市中的人相遇或重逢,结缘而欢聚。
“美丽人声”的许多成员都求学或毕业于改革开放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段时间,当时也是中国现代诗的黄金年代。在那个精神生活较为贫乏的时代,人们抄写诗歌,热爱朗诵。而如今,诗会或者朗诵团体这样的组织大多往往只存在于校园,漳州地区这类自发的文化团体则更是少有耳闻。“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欲望,”张金发说,“我们希望‘美丽人声’可以成为一个平台,让大家在各自奔忙的时候,还能有个追求美享受美的地方。”
因为朗诵,让一群奔波于这个城市中的人相遇或重逢,结缘而欢聚。
朗诵会结束后,叶语鸾在朋友圈写了一段微日记:有一种相遇叫相识恨晚;有一种回忆叫愈久弥香;有一种感动叫知遇之恩;有一种快感叫酣畅淋漓;有一种表演叫生于舞台;天地间有一种大美叫声音的艺术,美丽的聚会和美丽的梦一样,都是可遇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