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看海"之困咋破解

03.08.2015  23:43

  “一场暴雨,就会引发市民们戏称的‘看海’现象,这还是在一些大城市。”7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常务会议上说,“目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的地下管廊建设严重滞后。加快这方面的建设,很有必要!!”(中国政府网2015年7月29日)

  当天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镇化质量。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李克强指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既是拉动有效投资的着力点,又可以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城市安全水平和城镇化发展质量,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

  他说,新型城镇化建设“既重‘面子’,也要重‘里子’。”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赤峰考察一家污水处理厂的在建项目工地时表示,我们的许多城市表面光鲜亮丽,但地下基础设施仍是短板。他当时说:“‘面子’是城市的风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良心。只有筑牢‘里子’,才能撑起‘面子’,这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前不久,一些地方下了几场大暴雨。据媒体报道,在7月23日的暴雨中,武汉汉口CBD中央商务区的泛海国际一带,道路积水严重,困住了许多上班族,正巧CBD工地上有许多热心的铲车司机,下班时便上演了一出“铲车运人”的奇景。

  可以说,暴雨的检验是公平的,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无论是你大还是小,无论你是省会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只要你的“里子”不够好,一场暴雨下来,就会引发“到城市来看海”的现象。更有人说,曾经在大城市的大马路上还能淹死人,真是千古笑话。

  就是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又能怎么样,同样没能抗住“看海”的戏言。面对这样一些戏言,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领导者们,还能坐得住吗?这个问题,是因为没有钱,还是因为做不好,又还是有什么其它的原因。如果是没钱,可每年的大建设从来没少过,有的城市几乎就是一个大工地,所以没钱是不能成立的。

  其实,并不是我们城市治理者缺乏能力,而真正是李克强总理所讲的缺少“里子”的“良心”。所谓“良心”,表现的是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这种“良心”,除了能体现个人内心的真实出发点,而这“真实”是通过人们的评价与看法所表现的。

  在城市的建设中,那些领导者们是不是有良心的,是可以检验的。首先,需要检验部门的“良心”,在利益面前该如何抉择?部门利益各自为战。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过去,因为体制分割,许多城市的路面常常是‘你挖了我填,你填好我再挖’,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为什么明明知道是浪费,仍然有那么多的部门乐此不疲?因为有工程意味着有利益、有好处,所以谁都想自个儿为主来干,导致重复建设频频上演。

  而涉及到市政管线建设的部门也很复杂,有央企的,有地方的,还有企业的,谁都有大能量,谁都有钞票,谁也都不服谁。

  其次,地方GDP与“良心”的抉择。在一次又一次的建设与改造工程中,地方的GDP上来了,地方的项目上来了,也就导致一些地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为了GDP,也可以丢掉“良心”。

  再次,地方领导政绩面子与“良心”的抉择。一些地方领导们的“政绩”冲动与狂热,是导致城市建设走偏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的官场中,无论是领导也好,还是考核体系也好,都比较热衷于“大项目、大工程”,而且是要“看得见的”。一旦有了这样的项目与工程,上至领导,下至百姓,似乎都会觉得,这干事的领导有“决心”、有“气魄”,是干了一点事。

  最后一个重要的问题,谁来真正的重视民生工程,让城市真正成为市民的城市,而不是少数人的、面子的、政绩的城市。这里面就涉及到民生的问题。

  从“看海”模式来看,这就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行、安全等,这都是典型的民生工程。

  老百姓其实并不反对项目、工程,关键在于两点:第一,这工程、项目是不是能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幸福,是不是能把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摆在首位。比如就业、环保、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有的地方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无论是在精力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上,究竟做了多少实际的工作和项目。

  第二,关于工程、项目的质量问题。这已经是当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豆腐渣”、“楼脆脆”、“楼歪歪”、“桥塌塌”等等,显示了当前工程项目的腐败问题有多严重。当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拉开大幕时,我们就要开始警醒这种问题的出现,否则你即使建设好了,如果因为质量问题,同样可能避免不了“看海”的现象,最后又会把原因归究给老天爷,谁让你下那么大的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