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更绿色让环境更宜居 漳州宜居环境建设成效

23.12.2014  14:43
让城市更绿色让环境更宜居 漳州宜居环境建设成效 - 文明
来源: zz.fjsen.com

  

  天蓝,树绿,宜居漳州魅力焕发 。记者 蔡文原 摄

  让城市更绿色 让环境更宜居 ——漳州宜居环境建设成效综述

  今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开展宜居环境建设行动为突破口,从漳州实际出发,注重环境与产业互动、闽南文化与城乡建设融合,科学运作,形成合力,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路。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如今,建设宜居环境的成效凸显,美丽漳州轮廓越来越清晰。与此同时,在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过程中,文明新风吹响城市的每个角落。

   环境整治 “组合拳”出击坚持不懈

  “内河变干净了,绿色景观变得更多了。”龙文区长福村居民高兴地谈论着周边环境的改变。这是漳州在富美乡村建设、九龙江流域、内河、城市景观综合整治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缩影。

  今年来,漳州积极实施九龙江流域整治,落实河长责任制,特别是中心市区实施内河整治,重点开展河道清淤、沿河“两违”拆除、河岸护坡改造、清淤通道拓通、养殖污染源整治、阻水桥梁改建、堵塞河道拓通、城市片林及绿道建设、引水工程建设等。建设三湘江金峰花园段、红星美凯龙段、永鸿国际段、浦头港六石大塘段、九十九湾物流城段、九十九湾国贸润园段等景观节点,有效改善城区水环境。

  同时,结合“三边三节点”整治打造特色景观廊道。全市共实施86个“三边三节点”整治项目,打造10条特色景观廊道。 其中,市区胜利路景观综合整治完成全长约4.7公里;通过串联迎宾路沿线景观带、延伸改造钟法路重要节点等,形成全长18.6公里的迎宾路、胜利路特色景观廊道;实施25公里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建设,建设绿道、驿站等。

  实施“五千工程”,提升城市承载力。截至11月底,全市完成新建改造雨水管网124公里、污水管网238公里、供水管网136公里、燃气管网109公里、新改扩建城市道路180公里,建成绿道183公里。

  在“组合拳”的作用下,漳州不断丰富和深化环境整治项目内涵。“”从城乡社区向棚户区、城镇 “三边三节点”和乡村拓展;“线”从公路铁路沿线和绿道向市政道路和管线拓展;“”从小流域向江河流域和旅游景区拓展;形成连线扩片的规模效应,整治效果显著。

   生态建设 打造特色生态文化城

  呵护碧水蓝天,“闽南风、漳州味”亦萦绕其间。漳州正在打造一座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漳州襟山带海,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常年花果飘香,“山、江、海、田、林”交相呼应,给构建田园都市打下天然的生态基础。漳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300多年唐宋古城格局依旧,历史积淀深厚,文化传承延续,名胜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艺术多彩多姿,为构建“田园都市”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基础。

  为确保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文明,市委、市政府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漳州市绿道网规划》等全局性规划,持续推进城市夜景工程及城市天际线、轮廓线、景观线、交通线“四线”等专项规划,抓紧编制公共空间公共艺术规划,将生态建设与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规划,塑造城市总体新形象。

  在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漳州市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文明,着力打造“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特色风貌,突显城市的生态美,取得了显著成效,城市森林覆盖率超6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 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

  中心城区从2012年开始规划建设实施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整体形成“一环、两带、七主题”共22处的郊野公园,坚持以西溪郊野公园、碧湖生态公园和江滨公园、漳州文化古城、林语堂文化蕉园建设为载体,有效推进城市郊野绿道、碧湖社区和九十九湾水系、九龙江西溪的小流域整治,打造特色生态城市,形成市区一小时的交通圈、工作圈、生活圈、旅游圈。其中,郊野公园建设尊重“古朴、自然、生态”特色,历史街区老建筑保护尊重“能留则留、修旧如旧”的原则,留下乡愁的记忆,注重“锦上添花、点石成金、变废为宝”,防止大动土木、过度开发、人工造景。

  如今,郊野公园、历史街区、江滨公园等处,游人如织,成为漳州生态文化的代表作。从圆山新城水仙花大桥,沿正在建设中的闽南文化生态走廊一路南行,不足5公里的路段便镶嵌着3颗“绿色明珠”——西环城市片林公园、九湖公园、荔枝海公园。除了绿意盎然外,3个公园都洋溢着浓浓“闽南风、漳州味”——西环城市片林打造闽南文化特色景观廊道,九湖公园建起以“大鼓凉伞”为主题的民俗文化广场,荔枝海公园拥有连片成林的古荔树,成为展示漳州美丽生态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鲜活样板,令人流连忘返。

   以城带乡 促美丽乡村绿色发展

  漳州各地十分重视宜居城镇建设。龙海市实施“龙江颂歌”主题项目,以宝珠岛“龙江文化园”为核心,实施南线工程西浮路立面整治和绿化提升、北线工程江东美食一条街整治、江东古桥景观整治等项目,打造以“龙江颂歌”为主题的文化生态景观走廊及城市门户形象;漳浦县鹿溪江滨北岸生态公园建成,总长5公里、占地面积2140多亩,打造鹿溪北岸临水景观带;云霄县依托漳江口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资源,配套观光栈道、观海亭、标本园等,建成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并规划科研宣教中心,打造集科研、宣教、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公园;东山县实施5个绿道项目,建成32公里自行车道,其中沿西铜公路建成17公里的综合绿道,配套建设6个自行车换乘点,把风动石景区、马銮湾浴场、海湾公园、东赤港湿地公园、庙山公园等东山主要景区串联起来,为美丽的生态旅游海岛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台商投资区、诏安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长泰县、常山开发区等地,也完成了系列的城市景观建设和环境整治,宜居度越来越高。

  开展美丽乡村整治。全市共实施131个村庄整治,打造12个村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市131个村庄整治年度计划投资5.35亿元,至11月底累计完成投资5.33亿元,完成整治裸房2548栋、建筑面积48.8万平方米,垃圾转运处理能力达每天298.95吨,新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94个、污水管网长度86公里,完成村道硬化长度257公里、面积120万平方米,新增绿化46万平方米。

  1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成效显著,其中,南靖县山城镇坑尾村在完成84户立面改造、新增105处花台、建成占地10亩的农民公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成立村级保洁服务中心,建立《村民环境卫生公约》,确保整治提升成效;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结合海岛渔村的风格特点,投入2350万元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渔家综合市场,突出海上休闲、垂钓、餐饮等海的特色,开发旅游特色产品,打造具有渔村风光的旅游景区。

   文明新风 争做和谐漳州好市民

  微笑是最美丽的语言,文明是最美丽的善举。

  “姐姐,你手酸了吧,我帮你抱抱小朋友吧”“老爷爷,您小心点,我们来扶您下台阶”……在云洞岩、东山岛风动石等景区,我们常常见到这感人的情景:身穿红色志愿者服装的身影之间,是老人们的喜悦和孩子们的笑脸。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中,“红色马甲”们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志愿服务“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己”的内涵。

  “宝贝,垃圾要分类,矿泉水瓶是可回收物,应该放在绿色的垃圾桶里。”在市区永鸿国际城小区,市民李女士认真地引导5岁的儿子如何分类,而小区里面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板挂在中庭的显著位置。据了解,《漳州市物业管理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目前全市已经有25个试点小区。除了中心市区,农村也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

  “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贴在墙上的一幅幅标语,最重要的是全体市民携手参与。”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表示。

  如今的漳州,从城市到农村,绿树鲜花随处可见,蝉鸣鸟叫不绝于耳。在生态美好环境的感召下、在政府积极正面的引导下,广大市民的卫生习惯逐渐养成、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公交车上,朴实的礼让之举;斑马线上,规范的交通行为;工作之中,温和的文明用语……文明新风深入人心。漳州这座古城,正以更高的品质展现宜居宜业的魅力!( 漳州新闻网 记者 郑来珍)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
福建沙县:移风易俗引领风尚 文明新风润泽乡村
  为破除陈规陋习,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文明